2020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詞
(1)品味“瘦盡燈花又一宵”句中“瘦”字的表達效果
(2)“夢也何曾到謝橋”語中含有什么樣的語氣?聯(lián)系全詩,簡要分析此句表達了詞人什么樣的感情?
答案 (1)“瘦”字,擬人,形象生動,表現(xiàn)了燈花從亮到滅的過程;既是燈花瘦,也暗含著作者因思念而
心碎形瘦的情狀。
(2)語中帶有埋怨的語氣,夢里又何曾與亡妻相遇呢。詞人因思念亡妻而徹夜難眠,希望醉眠入夢,在夢中
與亡妻相遇,以解相思之苦,但即便是在夢中也不曾見過亡妻,表達了作者對亡妻極度思念極度沉痛的情感。
13.(甘肅省華亭一中XX屆高三第五次模擬考試)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小重山 岳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 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 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 舊山松竹老,阻歸程。 將欲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1)詞的上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傳達出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詞句做具體分析。
(2)“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用了誰的的典故?表達了怎樣的心情?
答案 (1)上闕寓情于景,傳達出作者思念中原、憂慮國事、壯志難酬的孤憤之情。前三句寫作者夢見自
己率部轉戰(zhàn)千里,收復故土,勝利挺進,實現(xiàn)“還我河山”的偉大抱負,興奮不已。后三句夢醒后的失望
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以景物描寫來烘托內心的孤寂,顯得曲折委婉,表現(xiàn)出一種沉郁含蓄
的風格。
(2)用俞伯牙與鐘子期的典故,表達自己處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14.(甘肅省秦安一中XX屆高三信息卷)閱讀下面的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鵲橋仙•夜聞杜鵑
陸 游
茅檐人靜,篷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獨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注】杜宇:即杜鵑,又名子規(guī)。相傳它的叫聲近似人語“不如歸去”,又有“杜鵑吐血”的典故。
(1)詞人寫杜鵑用了什么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這首詞在景物描寫上極力渲染了一種怎樣的氛圍?請結合詞人“況半世飄然羈旅”的身世說說這首詞表
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泠泠”是清涼、清冷之意。一輪寒月從東嶺升起,照進稀疏的竹林,灑在竹林的地面,給人清冷之感。“泠泠”與第三句中的“寒”字照應,點染出一種幽清的意境。
(一說:“泠泠”形容水聲清越。一輪寒月從東嶺升起,清涼月色,照射疏竹,仿佛聽到一漲流水穿過竹根,發(fā)出泠泠的聲響。“泠泠”與第三句中的“寒”字照應,點染出一種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涼如水之感。)
(2)寂寞之因:謫居僻遠之地(環(huán)境凄清),被貶孤獨愁苦,情懷無人理解。詩人抓住在靜夜中聽到的各種
細微聲音,以動寫靜,反襯出夜的寂靜,從而襯托出他的寂寞情懷。
15.(山西省康杰中學高三5月模擬)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1)、(2)題。
柳梢青•春感
劉辰翁①
鐵馬蒙氈,銀花②灑淚,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思故國,高臺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
注:①劉辰翁:南宋末年人,曾入文天祥抗元部隊之幕府,宋亡后隱居不仕。②銀花:元夜彩燈中蠟燭的燭花。
(1)這首詞寫的是元宵節(jié)之感,上片卻說“銀花灑淚”,這是用了何種修辭?展現(xiàn)了整個城市當時是處于怎樣一種情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