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詞
(2)<1>這兩首作品均抒發(fā)了對春光易逝的無奈、惆悵之情。<2>歐詞借傷花而自傷,表現(xiàn)出主人公“誰可相依”的孤獨感和青春難再的苦悶感;黃詞通過“無人能解”鳥鳴與春跡,表達了詞人對“與自然相融合”的向往。
9.(湖南師大附中XX屆高三第四次月考)閱讀下面的宋詞,根據(jù)提示,完成賞析。
點絳唇 (南宋)姜夔
丁未冬過吳松作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②住。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注】①天隨:晚唐詩人陸龜蒙,自號天隨子。
(1)全詞主要表達了詞人什么心情?
答案:感時傷事的悲苦之情。/或:憑欄懷古傷時的蒼涼之感。
(2)王國維認為詩詞創(chuàng)作有“隔”與“不隔”之分。能自然真切地表現(xiàn)所寫對象的特點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為“不隔”,反之為“隔”。他認為,“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兩句,“如霧里看花,終隔一層”。你怎么看待他對這兩句的評價?簡述理由。
答案:(1)隔/ 雨前山峰,“清”意或有,但苦味絕無,更不會去商量“黃昏雨”來時的情形,作者把自己的主觀想象強加給所寫對象之上,語言雕琢,缺少一種自然之美。(2)不隔/ ①抓住了景物特點。冬日山“清”,“苦”字隱含了山峰孤峭的特點。②寫出了詞人真實感受。“清苦” “商略”,用擬人手法,準確傳遞出山雨欲來給人的主觀感受,凸顯出詞人悲苦無奈的心境。③情與景自然交融,形象準確鮮明,情感附著自然恰切。
10.(湖北省武漢市第二十六中學XX屆高三高考模擬)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來源:高考%資源網(wǎng) ks%5u]
臨江仙 徐昌圖
飲散離亭西去,浮生常恨飄蓬。回頭煙柳漸重重。淡云孤雁遠,寒日暮天紅。
今夜畫船何處?潮平淮月朦朧。酒醒人靜奈愁濃。殘燈孤枕夢,輕浪五更風。
(1)詞中所用“孤雁”、“寒日”,其妙處何在?請簡要分析。
(2)請解說下闋最后三句的人意,并指出下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答案 (1)“淡云孤雁遠,寒日暮天紅”,云淡天高,晚霞吐紅,本是麗景。但在流浪人跟中看來,卻是紅光慘淡,透出寒意。詩人移情于景,用“孤雁”、“寒曰”寫出了浪跡天涯的孤單之情和凄清之感。
(2)尤其難以忍耐的是,在酒消人醒之后,萬籟俱寂之時,往事難省,前途難測,種種感觸,伴隨別意離憂,齊涌心頭,化為濃愁,更兼其時殘燈明滅,孤枕夢淺,五更風起,暗浪拍船,——此時此境,此種苦味,又當如何排解啊!下闋運用了虛寫手法,懸想(或設想)分別之后的情景。
11.(廣東省汕頭市金山中學XX屆高三上期期中考試)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霽霞散曉月猶明,疏木掛殘星。山徑人稀,翠蘿深處,啼鳥兩三聲。
霜華重迫駝裘冷,心共馬蹄輕。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許多情。
(1)詞的題目為“早行”,詞人在上闋是如何表現(xiàn)“早”的?請作具體說明。詞人寫“啼鳥兩三聲”,使用了什么手法?
(2)詞的下闋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現(xiàn)的?請結(jié)合詞句簡要賞析。
答案 (1)詩人用“霽霞”“曉月”“殘星”、行人稀少的山徑和啼鳥聲等意象(景物)表現(xiàn)早的。有以動襯靜(以聲襯靜)的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