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文學作品類四年聯考題匯編
自然,歷史絕不可能有“如果”,所有的“如果”都是不存在的。如果每一個“如果”都是事實,那還成為歷史嗎?
人都有一種惰性或劣根性,不僅不愿意正視過去,還常常有意無意地做一些粉飾和回避,穿過長長的時空隧道,總愛定格在最美好的一刻,而不敢去看一看那些苦澀的、難堪的、甚至血淋淋的情景。其實,那是回避不了的,粉飾更是徒勞。20年前,巴金老人就在我們前面做出表率,他憑著正義和良知,憑著對祖國和人民的摯愛,冷峻地正視現實,也無情地剖析自己。在150篇《隨想錄》里,他一次又一次拷問自己已經受到嚴重創傷的靈魂,大聲疾呼要從那黑色的XX年中吸取教訓,千萬不能讓那曠世悲劇重演。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情意殷殷,幾乎是垂涕而道,痛切陳詞。我們報社的老上級李莊幾年前曾經對我說過,退下來的這些年,他一直在“閉門思過”。所謂“過”,一是過失的“過”,二是過去的“過”。他說,很需要冷靜想想自己幾十年中有些什么過失和失誤,說過些什么昧心之論,干過些什么違心之事,而這些“過”又是從何而來?誰應該負主要責任?古人說:“行年五十,當知四十九年之非。”我也早過了“知非”之年。“閉門思過”,回顧來時路,需要想、值得思的,實在太多太多了。
反思并不完全是輕松愉快的事。嚴肅的、深刻的反思,必定伴隨自責的痛楚。審視、剖析自己靈魂、思想和感情中已經同自己血肉相連的東西,拋棄其中一部分,不痛楚是不可能的。然而,一顆為正義、良知和憂患意識驅使著的心靈,無法拒絕這種痛楚。青年女作家葉彌的中篇小說《成長如蛻》,她細致地寫了一個滿腔抱負而又不合時宜的青年如何從理想主義還原為務實而世俗的緩慢、沉重的過程。作家寫道:“阻礙他成長的因素多而復雜,因此,他的成長就不可能是某時某刻的‘頓悟’,必定如動物蛻殼一般難受而遲緩。”比起女作家筆下80年代的青年人,我們這些進入老年的人蛻殼過程更加難受,更加沉重,更加遲緩。有的人蛻掉了一層層的殼,得到了解脫,得到了自由;有的人正處于蛻殼的過程中,我就是其中之一。我一直在努力蛻殼,努力革除思想觀念和靈魂深處那些同歷史過程不相適應的舊意識殘余,絕不愿像有的人那樣至今仍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緊裹在殼內,不愿意丟掉那裹了幾十年的硬殼,成為20世紀的套中人,或許還將帶著它走入新的世紀。
雨中黃葉,腐爛了又復滲進泥土,成為來年新枝新葉的豐富營養,它的生命以新的形式循環延續。白頭老人燈下懷舊反思,如春蠶吐絲,化為錦繡,給人以啟迪、智慧和美感。這樣看來,“燈下白頭人”未嘗不可以說是人生長途上一道別致的風景,一番清新的境界。從青春年少到鬢發如霜,人生百年間,“從俗浮沉,與時俯仰”,轉眼都成明日黃花。盡管已經到黃昏時分,漫漫長路,還得繼續上下求索。我不敢奢言什么“超越自我”之類的話頭,只求能夠多保持幾分清醒。“朝聞道,夕死可矣”。聞道,也是一種清醒。感受著古代哲人這種執著豁達的襟懷,推窗遙望浩渺幽邃的星空,頓覺心平如水。
11.本文以“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開頭,有何好處?
答案 (1)這兩句詩情景交融,意境優美,內蘊豐富,增強了作品的文化內涵。(2)引用這兩句詩使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