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文學作品類四年聯考題匯編
⑧諾曼底的那片海域很美,可在我的眼里,它是我見過的世界上最蒼涼的海岸!那飛起飛落的鳥,那飄來蕩去的云,那在微風中搖曳著的松柏,那一望無際的墓碑,都在輕聲訴說著一段已被我們逐漸遺忘看的歷史,如果我們在陽光下看到了陰影,請不要驚詫,因為陰影從來就沒有遠離我們!
⑥我想起了艾森豪威爾在1953年就任美國第34任總統時發表的演說,他說:“在人類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歷程中,我們已經走了多遠?我們是否正在接近光明,接近所有人類都應享有自由和平的一天?還是另一個黑暗的暗幕正在向我們逼近?”也許在他任職的四年中,他深深體會到了這樣的黑暗仍然存在,所以他在1957年連任時又強調:“愿自由之光,普照一切黑暗的角落,燃起明亮的火焰,直到最終黑暗消失為止!”
⑦黑暗消失了嗎?
⑧愿這樣的墓葬能像火炬一樣,照亮人間還殘存的黑暗;讓人類的光明,能像諾曼底的海水一樣,汪洋澎湃,勢不可擋!
(有刪改)
16.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第②段結尾處一連串的問話,層層推進,增強語勢,意在凸顯作者對陣亡戰士的深切懷念。
b.在作者看來布什、布萊爾祭奠長眠在這里的死者,給這里帶來禮炮、鮮花的同時更給他們從政帶來幫助。
c.本文以游蹤為線,運用描寫、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融歷史回顧與現實感懷于一體,引發讀者思考。
d.第⑤段畫線句子承上啟下,引出艾森豪威爾相關的演說,其中“陰影”一詞,既用本意,又用比喻義。
e.結尾段用“火炬”比喻墓葬,形象表達出作者對未來充滿希望;用呼喚的口吻,有助于抒發強烈的情感。
答案 ac
17.簡要分析第①段環境描寫的作用。
答案 第①段描寫了諾曼底戰士墓占地廣、墳墓數量多,冷清、肅穆,和平年代少有人來,意在表明人們已
經漸漸淡忘了他們;借此抒發對他們的敬意和惋惜之情,表達了作者內心感到的震撼,引出下文對戰爭的反
思。
18.聯系全文,說說作者為什么以“最蒼涼的海岸”為題?
答案 因為這里不僅是海灘,還是一大片年輕戰士的墓地,作者以此為題表達了對他們的追悼;這里已經漸
漸被人們遺忘,闖或會有政客為了增加政治砝碼來到這里,作者以此為題,表達了自己心情的悲涼和復雜;
雖然二次大戰已經結束了六十年了,但是戰爭還存在,人們沒有吸取教訓,作者以此為題表達了對歷史和戰
爭深刻的反思。
19.“當我們折取橄欖枝的時候,其實對它已經構成了一種摧殘”,聯系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20字左
右)
答案 “折取橄欖枝”,“已經構成一種摧殘”,就意味著我們是在用戰爭換取和平,是以流血乃至犧牲生命
為代價的,這時人的生命已遭踐踏,和平環境已遭破壞。這句發人深省的話,告訴我們只有徹底拒絕戰爭,
才能真正擁有和平。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法西斯任:惑擴張,許多人為了捍衛獨立、和平而流血犧牲;抗日
戰爭中,中國人民在反抗島本軍國主義侵 略的過程中,數百萬人失去了生命。現在中東等地區仍然籠罩在
戰火硝煙中,如果沒有人為了極度擴張而挑起戰爭,也就不會有悲劇發生。歷史告訴我們,只有徹底拒絕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