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文學作品類四年聯考題匯編
實際上,自從這里成為外來者觀看之地,村莊的功能就日漸萎縮了,它不再具有生活價值,而成為觀賞對象。似乎這一二百年的精雕細作,全為了今天觀看和欣賞的需要。甚至連村莊自身也愿意將村莊當作一件古舊的藝術品,連同隱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態度,一起博得一種叫做“文化”的評價和青睞。因此,它不會主動拒絕外來者的進入,這不僅說明它與“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與它那幽閉的本質產生了矛盾。因此,我們最后將看到,人在這樣的村莊中,已不像往昔那樣被隱藏,而是退出了村莊之外。沒有氣息,沒有生活表情,沒有人的日常活動,村莊就蛻變成空殼和廢墟。這時候,村莊正好以“文化”的名義,命名為“原始生態村”。外來者為了一種“文化”而來,他們長驅直入,到處探頭探腦,然后帶著饜足的心情,回到現代世界中打幾個文化飽嗝。
只有那個春天的早晨,村莊上空,開始飄落微雨,通往村莊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農民,牽扯了他惟一的那條耕牛走向村外時,身后留下了一串濕漉漉的蹄聲,村莊才真實得讓我們多一點感動。
12.下面對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文章第一段中提到古村的存在“只有一種標本的意味”,其意在于說明古村已失去了活力,只是過去村莊的空殼。
b.第三段末提到“村莊的本質”是指緊閉的生活理想或封閉幽深的心情和趣味。
c.作者深知古村的消失是歷史的必然,又深為古村的封閉保守而痛惜。
d.“他們長驅直入,到處探頭探腦,然后帶著饜足的心情,回到現代世界中打幾個文化飽嗝。”形象地表達了作者對外來的“文化”觀賞者強烈的反感和對村民的開放使古村原本的風貌不存的痛惜之情。
e.本文語言華美,使用比喻、擬人、反問等多種修辭手法,讓讀者沉醉于古村的美景而流連忘返。
答案 c e
解析 c、錯在“深為古村的封閉保守而痛惜”,作者痛惜的是村民的開放使古村原本的。
e、本文語言風格應該是雋永而讓人回味的,擬人、反問的修辭手法在文中也沒有使用。
13.作者認為郭洞村與“桃花源”相比較,有哪些異同?
答案 相同點:古木環合,泉水夾著野花流過去,只有一道小門與外面的世界交通。(或:過著自給自足的
生活)
不同點:①郭洞村是人們囿居在高墻和重門后面,巷道便空虛而冷寂,不能看到“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
生活情景。②郭洞村自愿做一件古舊的藝術品,博得一種叫做“文化”的評價和青睞;“桃花源”則沒有。
14.題目為《古村的雨》,而全文僅在結尾處提到一個春天早晨的微雨,有人認為這是作者精妙構思的體現,也有人認為完全是行文的漏洞,你是如何認為的呢?
答案 贊同觀點一:結尾處作者用淡淡的筆墨勾勒了一幅古村微雨圖,以雨中石子路上呱嗒呱嗒的蹄聲,反
襯了古村春晨的寧靜;也正是這微微的春雨勾起我們心中隱藏的對古村原本風貌的喜愛,也表達了對古村在
現代文化沖擊下的思考,對古村變化的委婉批評;點題含蓄而自然,照應文題。
贊同觀點二: 既然題目為《古村的雨》,可文中卻處處無“雨”,(如文章第1段作為全文的引子,道出了古
老村莊的珍貴與現狀,隨后文章2、3、4段作者寫出了對郭洞村的最初的印象和它的現狀,以及由現狀所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