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表達技巧
例3:“鳴錚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李端《聽箏》)【析】以“時時誤拂弦”的細節,傳達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情態;
例4:“禁門宮樹月痕過,媚眼惟看宿燕窩。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張佑《詠內人》)【析】以“剔開紅焰救飛蛾”的細節,表現了宮女幽居深宮的哀怨;
例5:“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析】通過“燕子”的細節,抒發了古今盛衰的感慨;
例6:“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張籍《秋思》) 【析】此詩表現的是行客思念故鄉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萬重”也好,“說不盡”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詩在平庸的敘述中失掉了藝術的光輝,然而,最后結出“行人臨發又開封”,使境界突現,形神逼露,驟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可謂是“平中見奇”,“點鐵成金”,致使潘德輿在《養一齋詩話》,推崇為“七絕之絕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例7:驢肩每帶藥囊行,村巷欣欣夾道迎。共說向來曾活我,生兒皆以陸為名。(陸游《山村經行因施藥》)【析】運用細節使詩篇洋溢著生動、活潑的氣息,大有奇趣;
例8:“城南倒社下湖忙,阿老龍鐘七十強。猶有嫁時塵埃鏡,東涂西抹不成妝。”(陸游《阿老》)運用細節使詩篇洋溢著生動、活潑的氣息,大有奇趣;
5、色彩的渲染
渲染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于藝術創作,就是指正面著意描寫。
例1:“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趙師秀的《約客》)詩中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一種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
例2:“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析】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
例3: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鵝》)【析】鵝潔白的羽毛浮于綠水之上,紅掌撥動,綠水泛波,紅、白、綠三色對比有寒有暖,鮮明而協調,在藍天、白云之下,在綠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見底的池塘邊,“白毛”與“綠水”比美,“紅掌”與“清波”爭勝,多么絢麗的畫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氣息。真可謂狀物如在目前。
例4:“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析】通過紅日映花襯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憶江南美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襯思歸的感傷。
例5:“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杜甫《絕句》)【析】詩人用濃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風光,山青翠,花紅艷,鳥翎白,碧波綠,景象清新,賞心悅目,卻是為寫下文勾起漂泊的傷感作鋪墊。
附:渲染的相關范疇——濃淡
在繪畫中,濃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淺、明暗。在文學創作中,主要指語言的色彩。濃者,重筆濃彩,絢麗;淡者,素筆淡寫,不尚雕飾。就作家個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濃艷;有的濃淡兼施,兩相映襯,收到鮮明生動的藝術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上片寫金陵的壯麗景色,用了“似練”、“翠峰”、“殘陽”、“彩舟云淡”來寫秋景,語言華美;下片嘆六朝競逐豪華,吊古傷今,語言素淡;以濃襯淡,有力地強化了政治家睹今鑒古的深遠思慮。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寫“紅藕”、“玉簟”、“羅裳”、“蘭舟”、“錦書”、“月滿”,色彩較濃;下片寫“花”、“水”、“閑愁”,色彩較淡;濃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發了詞人的相思之苦;“濃”尚不可解其愁,“淡”更讓她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