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表達技巧
例1:蘇軾的《水龍吟》:“似花還是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析】開篇搖曳入題,以似花非花、無情有思吟詠楊花,接著由楊花衍生出思婦意象,人與花、物與情,在不即不離之間,詠物而不滯于物,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十一、蒙太奇
第四節 結構模式
結構在詩歌的結構安排上,詩人也是獨具匠心的。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結構模式。
一、層層渲染、鋪墊
(一)渲染
渲染是用各種表現手法著重描寫,以加強氣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題,是描寫技法之一。
1、渲染的對象:環境、氣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反復、排比、層遞、摹寫。
3、渲染原則:應圍繞一個中心進行鋪陳,不應過度追求濃詞艷藻。
4、渲染種類:景物渲染、環境渲染、氣氛渲染、細節渲染、情緒渲染、行為渲染、語言渲染。
5、渲染方式:正面直接摹繪及側面間接烘托。
(二)鋪墊
鋪墊是為主要人物出場或主要事件發生創造條件而著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寫手法之一。
1、鋪墊特點:鋪墊是主要情節蓄積、醞釀的過程。
2、鋪墊作用:鋪墊是主要情節的基石,能增加情節張力,制造懸念,使情節具有合理性。
3、鋪墊原則:要引而不發、自然合理。
4、鋪墊種類:
(1)從情節發展的方向來分,有正鋪、反鋪之別。正鋪是鋪墊的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鋪墊。反鋪是鋪墊的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鋪墊。
(2)從鋪墊手法來分,又有伏筆鋪墊、懸念鋪墊、襯托鋪墊、鋪陳鋪墊(用鋪陳事物的方法,渲染氣氛,制造聲勢)之別。寶玉挨打是伏筆鋪墊,《紅樓夢曲》就是一種懸念鋪墊。,
二、伏筆、照應
(一)伏筆。伏筆是在文章的故事發生前對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種暗示性的鋪排,當事件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再予以“響應”的寫作技巧。戲劇、曲藝創作稱為“抖包袱”。伏筆,是文章峰回路轉、達到情節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筆能起到暗示、點題、溝通文章內部聯系、逆轉人物關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順、合情合理,往往能讓人產生會心一笑、心靈共鳴或意外感悟等閱讀驚喜;同時能使文章出色生輝,具有獨特魅力。
(二)照應。
照應是篇章間的伏筆照應,又叫呼應。一篇文章要有頭有尾,前后內容要有內在聯系。前面交待過的話,后面得有照應;后邊要照應的話,前邊得先有個交待。這樣,文章前后才能貫串,使讀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脈絡。照應能使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溱。照應的種類。首尾照應(開頭與結尾的照應)、扣題照應(圍繞主題反復照應)、伏筆照應(先設伏筆,后予交代的照應)。
三、結構對比:
對比手法在詩歌中運用較多,因其具有層次性特點,結構性較強。
例1: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里,不及人間自在啼。(歐陽修《畫眉鳥》) 【析】 這首詩就運用了對比手法:前兩句(寫自由自在,任意翔鳴的畫眉)與后兩句(寫陷入囚籠,失去了自由的畫眉)構成對比,結構明晰。表達作者對禁錮思想、束縛人才現象的抨擊和對言論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