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表達技巧
答:尾聯直抒胸臆,以長者的口吻表達了對魏萬的勸勉:莫把長安當作行樂之地而虛度大好時光。這是一般送別詩最常見的做法。
3、借事抒情(用現實之事或歷史典故)
(1)因事緣情(用現實之事):
①敘事性作品:如《兵車行》《石壕吏》
②抒情性作品:用行為舉止(多為細節)來抒情。
例1:“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唐代張籍《秋思》)【析】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富于包孕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例2:“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秋風我去時。每到驛站先下馬,循墻繞柱覓君詩。”(白居易《藍橋驛見元九詩》)【析】這首絕句,乍讀只是平淡的征途紀事,頂多不過表現白與元交誼甚篤,愛其人而及其詩而已。其實,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卻暗含著詩人心底的萬頃波濤。可貴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際,詩中一句不說,只是讓讀者自己去尋覓包含在春雪秋風中的人事深沉變化,去體會詩人那種沉痛凄愴的感情。這正是所謂“言淺而深,意微而顯”。
(2)詠史抒懷(借歷史或典故):
借古諷今或借古抒懷。借古人抒發自己的抱負,表面回憶歷史,敘述古人,實則抒發自己對人事物的認識。
例1:“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析】本詩借諸葛亮的故事,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例2:“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張可久《[中呂]•賣花聲•懷古》)【析】這首曲慨嘆秦漢時統治者之間的戰爭和各民族間的戰爭,給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災難,表現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例3:“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析】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衣冠往來的烏衣巷,而今已經荒涼冷落,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一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
(三)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的相關范疇
1、點染
(1)概念
點染,本是國畫的術語。繪畫時,有的地方點,有的地方染,從而繪出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
借用到古典詩歌中來,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點明旨意,有些地方側面渲染。
這在寫景抒情詩中比較常見,一般用景物來染;用一句話,一個詞來點出要抒發的感情。渲染是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導渲染,相互依存,和諧統一。
(2)舉例
例1:“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析】其中的“斷腸人在天涯”是點;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傷悲。
例2:“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析】其中第一句是“點”,點出“傷離別”;其余各句是“染”,渲染傷別之情。
例3:李清照用“乍暖還寒”、“三杯兩盞淡酒”、“晚來風急”、“雁過也”、“滿地黃花”、“梧桐更兼細雨” (《聲聲慢》)來渲染傷心的心緒,最后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點出自己“愁”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