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表達技巧
④寓情于景(有景無情):
只寫景不抒情,憑借景物、人、事傳情達意。寓情于景是意境創造的一種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觸媒和載體,情則是景的命脈和靈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觸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則因人、因時、因境而異。此類詩看似句句寫景,卻是句句抒情,情蘊涵于景,情景融為一體。
例1:“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析】詩歌以明快的筆調描繪出了一幅美麗的江南水鄉春景圖。四句全是寫景,也全是寫情。一、二兩句,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的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經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三、四兩句,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掩映于迷蒙的煙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全詩洋溢著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和神往。
例2: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做相思淚。”(范仲淹的《蘇幕遮》)【析】此詞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碧云天,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秋色連波”二句,落筆于高天厚地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于天邊,而依偎著秋波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里,碧云,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山映斜陽”句復將青山攝入畫面,并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又點出所狀者乃是薄暮時分的秋景。“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埋怨“芳草”無情,正見出作者多情、重情。這首詞的寫景和抒情結合得就很自然。
⑤景略情在:
有些詩詞,表面看來,全是抒情,本是觸景生情,情與景一致,但寫成詩時,卻把景略去,而直抒胸懷。
例1:“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析】此詩是詩人登幽州臺時所發出的慨嘆,從不滿現狀的呼聲中,不僅可以領會幽州臺的氛圍,而且也可覺察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因而,景雖略了,但意境是完整的。
⑥情景交融:
詩中既有景物描寫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兩者相互融合,難分彼此。
例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析】通過對花鳥草木的描寫來抒發亡國的憂憤、離散的感傷,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3)情景與哀樂的四種關系:
①以樂景寫樂情
例1:“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析】即使詩中沒有“最愛”二字,那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間已充滿了愛意。“鶯爭”“燕啄”“綠楊”“白沙”,從動態到色彩,無處不體現詩人對西湖的情有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