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表達技巧
例3:“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杜甫《江漢》)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定義及舉例
托物言志是詩歌散文中經常運用的表現手法,即作者借助對某種事物的刻畫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種品格志向,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1: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這一形象表達了自己潔身自好、保持高尚節操的人生追求。
例2:清代龔自珍的《病梅館記》,借梅議政,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例3:茅盾的《白楊禮贊》,借中原地區常見的白楊樹來表現解放區廣大軍民不屈不撓、力求上進的精神。
例4:古詩中,象駱賓王的《獄中詠蟬》就是通過刻畫餐風飲露的秋蟬的形象來表明自己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了解。
例5:陳子昂的許多感遇詩也往往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或借助香蘭杜若、或借助珍禽翡翠來抒寫心中的懷才不遇之慨。
例6:“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蟬》)【析】詩中三四句借蟬聲遠傳的獨特感受,道出了蘊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頌和高度自信。
例7:“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作塵。”(王安石《北陂杏花》)【析】杏花,絢麗而脫俗,傍水杏花,更是風姿綽約,神韻獨絕。本詩寫臨水開放的杏花,是一首詠物詩,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潔人格,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倔強個性的體現。
(2)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區別:
①借景抒情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發的是情感,表現的是情緒,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樂、哀、愁,但我們絕不會把這種情緒看成是一種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詩人要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感悟。
(3)托物言志與象征、比興、比喻的關系
托物言志與象征、比興、比喻有密切聯系。象征要有象征體,那便是物,象征要表達的思想就在作者對物的描寫和評價之中。比興呢?最早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這里的“他物”與作者所要抒發的情感必然是有著緊密聯系的。很多詩,既是托物,又兼比興,又是象征。
例1:“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既是比興,又是托物,同時也是象征,因為它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也表現了劉焦之情的難舍難分、留戀相許,更是劉焦愛情悲劇的象征。
例2:“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楚王江畔無端種,餓瘦纖腰學不成。”(唐•彥謙《垂 柳》)【析】這是一首韻味很濃的詠柳詩,它不僅維妙維肖地寫活了客觀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詩人憤世嫉俗之情。開篇極寫垂柳婀娜多姿與纖柔飄逸,然后筆鋒一轉,另辟蹊徑,聯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典故,抒發詩人托物寄興的情懷。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表面上“詠柳而貶美人”,實質上把矛頭指向以皇帝為首的官僚集團,針砭時弊,暢快淋漓。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興,有用典,有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