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表達技巧
例2: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杜甫《絕句》) 【析】 這首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的前兩句寫景,簡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馳的風景畫。你看: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一團團燃燒著的旺火,多么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與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光的紅艷,青與紅相互斗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托而逾顯其白;一個“欲”字,則以擬人化賦花朵以動態,使之搖曳而多姿。
例3:“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是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李煜《望江南》) 【析】 這是南唐李后主亡國入宋以后寫的一首詞。這首詞通篇不對當時的處境作正面描寫,而是寫夢境,寫夢中游上苑的熱鬧景象和“花月正春風”的美好景色。為什么這樣寫?是用夢境來反襯現實。夢境寫得越是繁華熱鬧,夢醒后的悲哀越顯濃重,對昔日繁華的眷戀越深,便越顯得今日處境的凄涼,“恨”的含意便表達得越充分。
例4: “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杜牧《齊安郡后池絕句》) 【析】 以成雙成對的“鴛鴦”襯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例5:“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劉禹錫《石頭城》) 【析】 本詩題為“石頭城”,明顯是寫“石頭城”,但詩歌不從石頭城入手,卻從石頭城周圍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寫出了石頭城這一“故國”的沒落與荒涼。
例6:“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杜甫《月夜》)【析】頷聯、頸聯寫妻子的美麗,反襯詩人惆悵痛苦的心情。
2、 內容分類:
(1)人烘托人
例1:《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
(2)物烘托物
例2:“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
(3)以景物烘托人物
例3:《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而悲傷的心情。
3、 特別提醒——烘托實際上是一種側面描寫。
它通過側面描寫,即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寫來表現主要對
象,使所要表現的主要對象鮮明突出。
五、對比
(一)基本概念
對比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
例1: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賀知章)
例2: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高適)【析】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
例3: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元代王冕《白梅》)
【析】 此詩將“冰雪林”中潔白的梅花與“混芳塵”的桃李對比,顯梅花之高潔守志,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4: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 【析】 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越王大敗吳國,凱旋而歸,戰士們個個脫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兒一般,在宮殿里恣情歡樂;另一幅則是“只今惟有鷓鴣飛”——現在只有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日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云散。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主題,發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