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表達技巧
例5: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劉過《柳梢青•送盧梅坡》)【析】這首詩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
二、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古詩詩賞,主要是擬人。
例1:“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析】 這首詩一反前人寫法,不以楊柳的細柔形象來形容美人身材苗條,而是用擬人的手法,讓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出現,栩栩如生地刻畫出楊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析】 詩歌細膩生動地描繪了春夜雨景,并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悅之情躍然紙上。
例3: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韓愈《晚春》) 【析】 詩人用擬人手法描繪了一幅生機無限的晚春圖。“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還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艷爭芳,似乎要將春留住;連本來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
例4:“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析】 這一聯采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得喜愛之情夸張到極點。
例5:“珍熏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采露砌魂。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薛寶釵《詠白海棠》) 【析】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一聯,前句以洗盡胭脂,極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瑩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潔之魂。倒裝句式的運用,顯得新穎別致:“洗”“招’二字,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地傳達出白海棠的情韻神態;而“秋階”“露砌”的映襯,更是意味深長。詩人含蓄地表現了白海棠樸素淡雅、清潔自勵的品性。
例6: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林黛玉《詠白海棠》)【析】“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聯,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較之“洗出”句,更側重于表現“白”的鮮艷潔凈,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賦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來”“借得”,巧用了擬人手法;而“偷來”一詞,貶詞褒用,想象新穎,靈巧別致。
三、隱語(諧音)、雙關
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