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表達技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明代翰林修編楊慎(升庵)在《升庵詩話》(卷八)里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清朝人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對楊慎的意見作了反駁:“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云‘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詩家善立題者也。”請結合這兩則評論對《江南春絕句》的一、二兩句意象及意境進行合理的賞析,200字左右。
例文一:我不贊成楊慎的觀點,我覺得何文煥的觀點是正確的,詩貴在想象。假如用楊慎的觀點,用細節分析、科學剖析的話,那么“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也不能成文啦,白發怎么能“三千丈”,“五尺”就不易啦!“一枝紅杏出墻來”,春天來了,怎么才有“一枝”呢?應改為“多枝”,那么還有意境、想象可言嗎?“十里蛙聲出山泉”,為何光畫蝌蚪就境界全出,因為畫面富有想象力;“萬綠叢中一點紅”,為何膾炙人口,因為它對比鮮明,詩味盎然;“飛流直下三千尺”,為何流芳千古,因為它表現了瀑布雄偉壯觀的氣勢。詩貴在釀造想象的境界,欣賞者也要善于理解、玩味。文學與科學在形象思維方面是具有天壤之別的。例文二:意境是詩的靈魂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大都是講究意境的。短短幾行古詩,名家高手往往會創造出絕妙的藝術意境。杜牧的《江南春》就是例子。“千里”、“四百八十寺”等等跨越時空的詞語,給我們創造出了“江南春色”的美好境界。然而讓楊慎一改就索然無味了。倘若按照他的觀點,還有詩嗎?“一唱雄雞天下白”怎么講得通呢?“天下白”,難道沒有“黑”的地方?“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難道真是一千里路被冰覆蓋?詩貴在有意境,可以用夸張、渲染、烘托的手法。“小橋流水人家”是用名詞展現的意境,“飛流直下三千尺”是用夸張描繪的風采。意境是由詩人與讀者共同創造的。
例文二:何文煥的話說得有道理。“千里”改作“十里”,似乎更切合實際,但詩境全失。因為所謂“千里”,正極言江南地廣,是指整個江南春色說的,而不是實指某處景色。詩人描寫景物,不必拘泥于見聞,可以寫意中的虛景,也可以把眼前的實景和意中的虛景結合起來寫。杜牧就是把自己的實感和想象揉合在一起,給我們繪出了一幅地域廣袤、氣象萬千的江南春景圖。如果像楊慎說的不用“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這兩句詩寫了七種意象。鶯啼是從聽覺上感受的,春風是從觸覺上感受的,紅花、綠葉、水村、山郭、酒旗,是從視覺上感受的。從不同的角度來刻畫景物,逼真,有立體感,容易把讀者帶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之中。靜景動景構成對比,畫面更加生動。紅綠相襯,色彩十分鮮明。所有景物都和“江南春”這個規定情境相適應,統一構成意趣盎然的江南春圖
例題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