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表達技巧
6、描寫(觀察)角度的變化
高考考察詩歌的描寫手法時,還經常就描寫(觀察)角度的變化命題,因為許多描寫都是有層次性的,要由遠而近或由下而上,出題者的提問方式一般是“詩人是如何寫景的?”等。
例1:“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析】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在白云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后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艷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
例2: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
蘇軾的《題西林壁》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例3:“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戴叔倫《蘭溪棹歌》)【析】詩的第一句從仰視角度寫,第二句從俯視角度寫,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蘭溪山色,朦朧飄渺,使人如同墜如仙境。
7、白描
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不著顏色的畫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數指人物和花卉畫。
白描作為文學創作上的一種表現手法,即指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
白描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索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色、明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
例1:“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溫庭筠《商山早行》)【析】“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六個名詞(即六種景物)組合,純用名詞組合,沒有(動詞)形容詞修飾點綴。即所謂白描手法。它集中地表現了早行的辛苦。在雞鳴聲起,殘目未落之時,冒著寒霜上路,可見早行辛苦。
例2: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析】對草原景象的白描,顯得簡潔有風骨,寫出了草原的壯美,點染出牧民的生活。
例3:“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析】此詩初看是一幅“風雪夜歸人”的畫圖。前兩句是一組靜的景物,日薄西山,蒼山隱隱,半山腰閃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蕭疏凄涼的景色。畫面中心是詩人拖著疲憊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動著,透出斷腸人在天涯的況味。而后兩句是一組動的畫面,天色漆黑,風雪交加,犬吠聲打破了山村的寂靜,詩人被主人迎入柴門。“歸”字用得很妙,有賓至如歸之感,日暮途窮,繼之以風雪,極盡旅途之苦,風雪中得入柴門,“是在凄涼中得安樂境”,帶來了一股溫暖的氣息。蒼山,風雪,白屋,柴門,犬吠,歸人,層次分明,有遠有近,有聲有色,形成了“風雪夜歸人”的畫境。這畫境是一個“象”,而詩人的“興”就是畫面中寓含不盡的韻味。如題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畫面上出現,而是從“風雪夜歸人”的畫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詩人就是通過“夜歸人”剎那間的感觸,來寫主人的美好心靈。旅途的艱難,仕途的坎坷,風雪嚴寒,世態炎涼,而在蕭條的山村,白屋人家卻保留著這美好的情誼,這才是詩人的“興”之所在,整篇飽含著含蓄蘊藉的不盡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