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表達技巧
例8:“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時間月缺花飛。手執著餞行杯,眼閣著別離淚。剛道得聲‘保重將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萌フ,望前程萬里’! (關漢卿《[雙調]•沈醉東風》)【析】這首曲寫送別的場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摯感人。
例9: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柳永《雨霖鈴》)【析】所寫情景與此曲相似。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語言如此質樸自然,與大多數委婉之作,截然有別。
例10:“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析】以慷慨悲涼的基調,通過登幽州臺直接表達了詩人功業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二)間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總論——情與景的關系: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芭蕉殘荷、梧桐細雨、飛蓬浮萍、鴻雁閑鶴、長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純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載傳遞了人們極為豐富復雜的思想情感。
例1:“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析】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例2:“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保溃疚觥繄鼍懊鑼懼校脑⒅娙说臒o限離愁別恨。
例3:“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析】當時范仲淹被派經略延安,鎮守邊陲,防御西夏。這首詞是他切身的體會。時間是秋天,地點是塞下,具體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將軍和征夫。他們離家萬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飛,聽到悲哀的笳聲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飲濁酒,愁不能寐。詞中所寫的悲涼凄愴的景象,充分配合當時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讀者體會到這些在邊疆衛戍的人的情懷。
例4:“一春長費買花錢,日日醉湖邊。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樓前。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里秋千。暖風十里麗人天,花壓鬢云偏。畫船載得春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宋 俞國寶《風入松•題酒肆》)【析】這是一首寫樂景的詞,在寫春光明媚時,在杏花和綠楊中,游玩的人坐船游,飲酒,歌舞,使讀者充分感覺到春游的愉快。
例5:“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保ㄌ 韋莊《題金陵圖》)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吳、東晉、宋、齊、梁、陳(公元317—589年)!疚觥窟@六個朝代都建都南京且時間短暫。六朝以奢侈豪華著名。到唐朝時,六朝已經過去,其豪華已衰敗,因此唐朝詩人到南京吊古,總是為六朝哀傷感慨。詩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叢生,眼前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想到六代豪華已似夢幻一樣過去,十分傷感。但是當他來到臺城,看見春光明媚,柳絮飛舞,煙籠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舊這樣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榮華—去不復返,另有一番哀傷。因此這首簡短的詩,兼用情景陪襯與情景反襯這兩種手法來寫。這樣二者并用,加強了詩的感染力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