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來主義》 教案
根據大綱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能力目標: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和魯迅關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觀點。了解雜文的問題特征。把握問中的比喻、諷刺、反語和特定語境中詞語的含義。體會魯迅先生雜文尖銳流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
2.人文目標:深入的了解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樹立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3.方法與過程:
(1)問題式教學法:設計問題、學習本文運用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尤其學習并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手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剛升入高中的一年級學生,對議論文的把握程度還只停留在運用引證和例證這兩種最基本的論證方法來闡明一個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論證方法如較常見的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還未掌握,并且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尚在進一步形成中。根據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本文特點,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1.學習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
2.尤其學習掌握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學習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推理的邏輯性。
(一)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
(1)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
第一 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實好,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
第二 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這將會在下面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將得到詳細闡述)。
(2)取如下方法:
第一,充分預習。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內容包括:a作家作品;b寫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理清層次)。逐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學能力。
第二,分解重點、難點。本課將分兩課時進行,把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的學習依次安排在第一、第二課時中,以確保學生真正做到一課一得。
第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的內容確立課型。第一課時:串講、討論相結合;第二課時:討論、訓練為主;第四,為加大課堂容量和訓練密度,借助微機等輔助教學手段。
(二)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1 第一課時 :
一 導入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故設置導語如下:隨著我國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外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及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風等等也隨之大量涌來,我們應采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才是正確的呢?魯迅先生在30年代就繼承文化遺產問題曾寫過一篇雜文,我想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得到教益(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關鍵在于把握好淺顯和含蓄)。
二 教學步驟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論證這一重點即難點的。在此我所把握的總的方法是:提出問題,給學生搭知識臺階,引學生思維上路,也就是說教者從學生實際出發,緊扣教材,由淺入深地設置一連串有內在邏輯性的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經過獨立思考或共同討論,得出每一問題的準確答案,在這里重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故我決定從如下三步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