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來主義》 教案
<教法>:
提問式教法、課堂討論法、誘導研讀法。
(教法主要是從學情出發(f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因材施教。重難點明確,確保學生真正做到一課一得;)
<學法>:
課前預習、課堂討論探究、課后練習。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新課標》指出培養(yǎng)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好習慣,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學能力,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意,而且有助于轉變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由被動的接受到主動地參與,積極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還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方式。因為多媒體教學直觀性強,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為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按照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首先是導入新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隨著我國開放的深入發(fā)展,國外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及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風等等也隨之大量涌來,我們應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和方法才是正確的呢?魯迅先生在30年代就繼承文化遺產問題曾寫過一篇雜文,我想可以從中受到啟發(fā)、得到教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請同學簡介作者,教師補充背景。
(教師有針對性的進行預習檢查,能促使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習慣。由于學生們在小學、初中階段都對魯迅及其作品有所學習,然而這又是他們第一接觸雜文,并且文章具有很強的時代背景性,因此,我比較具體的講解這篇雜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
三、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整體結構。
1、教師 范讀課文。
2、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理清思路。
明確:全文可分三個部分:1—4自然段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危害;5—9自然段為第二部分,闡明“拿來主義”的基本觀點,批判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第10自然段為第三部分,總結全文,指出實行“拿來主義”的人應具有的膽識和品質,以及“拿來主義”對于創(chuàng)造民族新文化的意義。
四、學習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
(比喻論證是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點,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論證方法,是本課時重點中的重點。對此重點的突破,我主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采用討論和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交逐步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識臺階,由教師交待什么是比喻論證。
(在此主要體現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第二步:學生齊讀8~9自然段,討論這一部分論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