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
明確:《一個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與世無爭,就想過太平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孤身一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雖然有點“另類”,但是炮火奪去了他那握畫筆的手。普通人本來都有自己的人生設計,但是戰爭破壞了一切,包括他們最平常的夢想。
“戰爭恐怖”不是“渲染”出來的,而是客觀存在,這種所謂“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制造的。如果不讓人民知道戰爭造成的災難,就很難制止戰爭的發生。任何戰爭,最終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眾,所以應當維護和平,盡可能地防止戰爭的發生,通過其他途徑解決矛盾。
安妮日記(節選)
安妮•弗蘭克
教學目標
1、深刻了解德國納粹給人類造成的災難
2、學習日記的寫法,利用日記記下自己的心靈軌跡
教學設想
1、學習安妮在困境中從不絕望、滿懷理想的積極的人生觀
2、圍繞“戰爭與人”的話題寫一篇日記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與步驟
一、導入
一個十六歲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為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于花季之齡死于納粹集中營。這本日記是安妮遇難前兩年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作為一名成長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沖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在種族歧視和戰爭迫害的社會大環境中,藏匿且充滿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樸實流暢的筆下,深深地揪動著每一個讀者的心,因此,《安妮日記》不僅僅是一名成長中的少女的心靈獨白,更是德軍占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
二、走近作者
安妮是德國猶太人,為逃避納粹大屠殺,安妮一家到荷蘭避難。后來,中立的荷蘭也被德軍占領。從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安妮以她14歲少女的眼光記述了這段苦難煎熬的歲月。
隨著盟軍捷報頻傳,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盡甘來的日子不遠,熟料蓋世太保卻先一步得到密報,將他們抓進集中營。隔年安妮因傷寒在集中營里病逝,此時距離德軍投降僅一個星期。
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親將她遺留的日記付梓出版。
這本日記已轉譯成54種文字,共印刷3000萬冊。
她避難的房子已辟為安妮故居博物館,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緬懷那不堪回首的人類悲劇。
kro電視臺女發言人莫尼克說,“我們知道她不是荷蘭人,但提名委員會認為她為荷蘭作出了貢獻。而且,很多人都贊成安妮當選荷蘭偉人。”
安妮故居博物館女發言人帕特里夏說,不論安妮是不是荷蘭人,都絲毫無損于她是荷蘭一部分的事實。因為“她的遺產屬于荷蘭,她的日記用荷蘭語寫成”。
三、關于《安妮日記》
安妮的日記從1942年6月12日寫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這日記是純為自己而寫。后來,1944年有一天,荷蘭流亡政府的成員杰瑞特•波克斯坦(gerrit bolkestein)在倫敦廣播電臺宣布說,他希望在戰爭結束之后,能搜集有關荷蘭人民在德軍占領之下的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公諸大眾。他特別提到信件與日記,作為例子。
安妮收聽到這段話,為之動心,于是決定在戰爭結束之后,要根據她的日記出版一本書。她這就開始將她的日記加以改寫、編輯,潤飾文字,刪去她認為不夠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憶增加一些內容。同時,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記。學術界編纂的《安妮的日記:評注本》(the diary of anne frank:the critical edition,1989),將安妮第一次寫成、未經整編的日記稱為a版,以別于第二次所寫、經過整理的版本,這第二種版本,一般稱為b版。安妮日記的最后一則,所標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藏在“密室”(secretannex)的八個人被德軍逮捕。蜜普•吉斯與貝普•弗斯庫吉爾,也就是在同一幢建筑工作的兩位秘書,發現安妮的日記散落一地。蜜普•吉斯將這些紙頁收好,藏在一層抽屜中,未加閱讀。戰爭結束,安妮被證實已經過世,她便將這批日記交給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克(ottofr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