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書筆記
這種工作形式的優點首先在于檢查知識時用不著把學生都懂得的知識高聲地重復一遍.教師有可能好像以簡便的形式取得關于學生知識情況的信息.同時每一個學生都做到完全獨立地工作.這里有兩個重要因素:第一把檢查知識變成了知識的積極運用;第二教師有可能密切注視學習困難的學生的工作情況考慮到他們的個人能力和特點.[可是這并不是檢查作業這明明是當堂鞏固啊.如果有足夠的當堂鞏固的時候那么這無疑可以完全地代替作業檢查但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解決學生課后完成的作業"對那一大堆不知錯對的東西我們仍然沒有足夠有效的辦法來處理于是教師們仍然只能在辦公室里一本本地一道道地摸下去打上對號或錯號發給未必會認真去看一看的學生./7/16]
如果用新的事實對各種概括進行新的思考借這個辦法來檢查學生的知識(規則公式定理結論)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在檢查知識時的腦力勞動的效果.[但對語文來說需要掌握的是"語言能力"這一比較含糊的混沌狀態的東西它不能夠在下一堂課上對上一堂課的語言訓練成果進行有效的檢驗{這不是一個新的"不可能"即新的課題嗎 它的題目叫《如何在下一堂課上對上一堂課的語言訓練進行有效的檢驗》./7/17}而那些所謂的知識點(包括語法知識和模式化的文章學知識其實是一些根本沒有任何價值的東西它們基本上不能對提高語言能力產生有益的作用.所以這里又有了一個難題:就語言而言如何用的新的材料對原有的語言訓練進行復習鞏固.*哦也許串聯是一種可行的辦法用材料中的交叉引用觀點滲透來進行無限串聯.如《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唐詩《金縷衣》——周恩來傳……但是新的難題出來了官方提供的教材往往不能夠讓你可以左右逢源地發揮./7/16]
13評分應當是有分量的
不應當把知識的評定作為某種孤立的東西從教育過程中分離出來.只有當教師和兒童之間的關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懷有好意的基礎上時評分才能促使學生進行積極的腦力勞動的刺激物.榀以說評分是教育上最精細的工具之一.[在許多時候作文甚至還是不要打分得好打了分又能怎樣 讓學生失望絕望討厭害怕而已.不打分并不意味著學生從此不會在乎要讓學生在乎作文的途徑很多也許打分是最愚蠢的一種./7/17]
第一評分寧可少一些但是每一個評分都要有分量有意義.在我漫長的教育生涯中我教過中學教學計劃里幾乎所有的學科(制圖除外)可是我從嚴沒有憑學生在一節課上的回答(甚至所提的問題達23個甚至更多)就給學生打分數.我給的評分總要包括學生在某一時期內的勞動(也可能是好幾次回答)對同學的回答的補充書面作業課外閱讀以及實際作業等.……也許有些人會感到要把有關學生腦力勞動的一切情況都記住有困難但是我總覺得記住這些是一件最重要的事.難道把值得注意的事也忘記了還能夠對學生在教育中進行教學在教學中進行教育嗎
第二如果學生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和情況而沒有能力掌握知識我是從來不打不及格分數的.如果學生感到沒有努力的方向覺得自己什么也不行這對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壓抑.心情苦悶和精神抑郁這種情緒會對學生的全部腦力勞動打下烙印使他的大腦好像變得麻木起來.只有那種明朗的樂觀的心情才是滋養著思想的大河的生機蓬勃的溪流.郁郁不樂情緒苦悶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掌管情緒沖動和思維的情緒色彩的皮層下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發智慧去從事勞動而且還會束縛智慧的活動.我總是盡一切努力使學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學生愿意學習而不會學習就應當幫助他哪怕前進很小的一步而這一步將會成為他的思維的情緒刺激(認識的歡樂)的源泉.
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要急于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
第三如果你看出學生的知識還比較模糊在他們關于所學的事物和現象的表象中還有些不明確的地方那你就根本不要給予任何評分.在我所教的第一個班里都有一個學生我對他的精神生活進行過精細的研究我從他的眼光里就能看出他對于我所提問的東西是否理解.如果這個學生的眼光表明他還沒有做好回答問題的準備那么我就不評定他的知識——應當首先設法讓學生學會知識.[是不是要告訴我們:先拯救然后再評判.先不要告訴他你患了什么病先治療他治愈之后再根據情況來選擇是否告訴他剛才生了什么病./7/17]
第四應當避免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些問題要求學生準確無誤地重復教師所講的東西或者從書本里背誦的東西.
14不要把學習之母變成后娘
民間教育學常說:復習是學習之母.可是善良的母親常常變成兇狠的后娘.……大量的事實結論一下子壓到學生肩上在他的頭腦時里把一切都攪和在一起了.……正常的腦力勞動無法進行學生的力量被使用得過了頭.
教師特別注意:學生要想完成一道實際作業他就得熟悉兩條或更多的原理.在完成這種性質的作業時就在進行著一種對智力發展來說非常重要的知識遷移過程——即從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的關系中對概括性的真理進行重新思考的過程.
多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如果一條理論概括能跟另一條理論概括相接觸相聯系"掛起鉤來"那么就好像在知識的遷移上發生了飛躍:兩條真理都被深刻地理解了學生在這些理論概括中看出了他以前沒有看到的東西似乎明白了其中的一條也使另一條變得更加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