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總復習講座 文言文閱讀•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李廣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傳授射箭之法,因而騎射精熟,驍勇善戰。曾在抗擊匈奴時殺敵立功,并在平定吳楚軍時,攻營拔寨,建立卓越功勛。
b.李廣不僅武藝高強,而且足智多謀。他面對匈奴數千騎兵,沉著鎮定,巧用疑兵之計,使敵軍不敢貿然追擊,而自己的小部隊則安然得以保全。
c.李廣不善言辭,少言寡語,而又廉潔自律,重義輕財。他屢建戰功,威震匈奴,常用增加財富的機會,但卻終身沒有多余財物,也從不以家產為念。
d.李廣作為主將,部隊失去向導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擔過錯。面對處罰,他認為自己已經年老,無力再請刀筆之吏為自己辯護,于是引刀自剄。
這是XX年全國卷的第14、15題。
前一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答案是d。“寬緩不苛”是李廣對待部下的一種原則。句①是李廣的小部隊遭遇匈奴數千騎兵時,無可奈何之下作出的緩兵之計,與“寬緩不苛”沒有聯系。句②是說李廣廉潔自律,抗敵立功得賞賜分給部下,當然是“寬緩”典型表現。句③是說李廣因“訥口少言”而射藝精熟,所以平時十分喜歡射藝,并以此為樂,這與對部下“寬緩不苛”無關。句④是承上文“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而來,講李廣愛兵,同士兵禍福與共,是對部下“寬緩不苛”的表現。句⑤是李廣因迷失道路可能受到處罰時,他為了保護部下而將責任全部承擔下來之后講的話,當然反映出他對部下“寬緩不苛”。句⑥是李廣死后部下的反應,體現了士大夫對他深切愛戴。盡管是他“寬緩不苛”的結果,但卻不是表現,故不合題干要求。
后一題將閱讀材料的內容分為幾個方面,選取其中的四個作為切入點進行分析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d。d項之不正確在于“無力再請刀筆之吏為自己辯護”。原文是“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即因為年老,不能再去接受刀筆之吏的審訊。d項之說顯然與文意不符。
3.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題。
桑懌,開封雍丘人。舉進士,再不中,去游汝潁間,得龍城廢田數頃,退而力耕。歲兇,汝旁諸縣多盜。懌白令:“愿往來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盜不可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諾。里老父子死未斂,盜夜脫其衣。里老父怯,無他子,不敢告縣,裸其尸,不能葬。懌聞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篋,不使之知覺。明日遇之,問曰:“爾諾我不為盜矣,今又盜里父子尸者,非爾邪?”少年色動,即推仆地縛之。授郟城尉。天圣中,移澠池尉。歲余,改授永安縣巡檢。樞密吏謂曰:“與我銀,為君致閣職。”懌曰:“用賂得官,非我欲,況貧無銀!有,固不可也。”吏怒。懌不甚知書,然其所為皆合道理,多此類。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廩,將以舟載之。見民走避溺者,遂棄其粟,以舟載之。見民荒歲,聚其里人飼之,粟盡乃止。懌善劍及鐵簡,力過數人,而有謀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為人不甚長大,亦自修為威儀,言語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廬陵歐陽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懌,可謂義勇之士。其學問不深而能者,蓋天性也。余固喜傳人事,尤愛司馬遷善傳,而其所書皆偉烈奇節士,喜讀之,欲學其作,而怪今人如遷所書者何也!乃疑遷特雄文善壯其說,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懌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遷書不誣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盡知也。(節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桑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