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總復習講座 文言文閱讀•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五、參考答案提示
(一)1.c (a項“橫暴”是動詞,干橫行霸道的事;b項“平”,平和;d項“降避”是兩個詞,降職讓位)
2.b(a項兩個“之”都是動詞,到;c項兩個“以”都是介詞,憑;d項兩個“及”都是連詞,和。b項前一“乃”,就,后“乃”,竟然)
3.b(“所以”在這里表示憑借的方式、方法)
4.d(句④、⑤是忠于朝廷)
5.c(只有愿望,因皇上不許,最終沒有讓出)
6.(1)使用的力量少,收獲卻很多,百姓覺得這樣很便利。(這句是說:“農器”的優點)(2)如果沒有如姬的殺父之仇,那么公子無忌救趙也不會成功。(要注意上文“猶假兵符以解趙國”一句)
(二)1.c(應是停留之意)
2.c(用兵,使用武力。a項“罪人”,古,給…………定罪;今,有罪的人。b項“權勢”,古,有權有勢的人;今,權柄和勢力。d項“肺肝”,古,內心;今,肺和肝,表“內心”則用“肺腑”)
3.b(介詞,替、給;介詞,被。a項兩個“因”,介詞,通過,經由;c項兩個“以”,介詞,用(憑)……身份;d項兩個“乃”,副詞,才)
4.b(要注意“直接表現”的限制)
5.d(有兩處錯,一是“執法如山”,二是“畏敵不前”)
(三)1.c[“聽”是“允許”]
2.c[“而”連結兩個動作,表順承;a項“以”一作“因”講,一作“把”講;b項“之”,一是結構助詞,一作動詞“往……去”之意;d項“為”一為“是”,一作動詞“做”]
3.c[“修理”是“治理得好”的意思]
4.d[①是他科舉情況;⑥是他治理的結果。這兩句不是德政措施。]
5.d[a歷任魏、齊、周、隋四朝;b項“多所損益”是對禮樂祭祀的制度有很多改革,不是“做了很多對統治階級利益有損的事”;c項還做了臨淄刺史]
6.(參考)①皇上聽說后嘉獎他,下詔把他的事跡傳遍天下。
②有的大村有幾百戶人家,卻都好像一家一樣。
高三語文總復習講座
專題26 古代詩歌鑒賞•鑒賞作品的形象
古代詩歌鑒賞,《考試說明》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從近兩年的高考試卷來看,鑒賞“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往往是融會在一起而不是單獨立題的,但是許多考生對古代詩歌鑒賞似乎還不曾入門,往往答非所問,甚至全然牛頭馬嘴,因此這里試圖采用由分而總的方法,幫助考生提高基本的鑒賞能力。
一、什么是作品的形象
一般說來,詩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這兩個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為描寫客體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寫的琵琶女,她是作為描寫客體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馬”白居易則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描寫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觀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也就是作者主觀之意和客觀之象融為一體的藝術形象,稱之為意象。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觀景物更容易激發讀者的共鳴。這種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考的藝術境界,稱為意境。譬如《琵琶行》開頭所描寫的潯陽江頭夜送客的景物,“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等,就構成了凄涼、壓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顯示出全詩的感情基調。
不過,就具體的詩歌而言,其形象是各有側重的,有的側重于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有的側重于描寫客體的,也有全是寫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