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總復習講座 文言文閱讀•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a.以史家的眼光,評價唐太宗能夠從善如流,隋煬帝則愛好面諛逢迎。
b.強調“表動則景隨”,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趨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隨而忠于唐”的事例,說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啟示后世君王,治國時應當注意從裴矩的變化過程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
1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5分)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譯文:
(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譯文:
這是XX年全國卷的11至16題。
先說選文,選文由兩段文字組成。第一段選自《舊唐書•裴矩傳》,原文1400余字,經(jīng)過剪裁,連綴成一篇400余字的文段;第二段是司馬光對裴矩的評述,有60余字。裴矩是一個比較復雜的人物,在隋朝以逢迎煬帝為能事,而在唐朝則“面折”太宗,直言諫勸,正如司馬光評論所說:“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边@說明國君是否正直圣明,必然會對臣子有很大的影響。過去選文側重于忠孝節(jié)義的內容,現(xiàn)在選用反映一個復雜的歷史人的言行的材料,是完全必要的,因為學生應當接觸各種內容的文章。從語言看,這兩段文字是較為典范的淺易文言文,考生閱讀文字障礙較少,提供三條注釋,也給考生帶來了方便。
第11題考查理解實詞的能力,答案是c。這道題挑選了四個包含常用實詞句子,同時給出詞語釋義的正誤。從解題方法考慮,最直接的是莫過于將各個解釋放到具體語境中去貫通文意,解釋準確而無滯礙之處者應是正確的。c項中的“遇”有接觸、遇到、對待等詞義,但它本身是一個中性詞,題面的“優(yōu)待”,側重在“很好地對待”,當然不合文意。其他三項的解釋都是正確的,其含意在課本中都學過。
第12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用法,答案是c。本題給出8個例句,其中的4個選自課本。a項的兩個“為”都是介詞,均表示被動;b項中兩個“以”均為連詞,表示前面的行為以后面的內容為目的,即都是表目的的連詞。d項中的“因”有人認為是連詞,有人認為是介詞,但不論如何看待,都是表示“于是,就”的意義。c項中兩個“焉”字有不同,前者用于句末表示一種陳述語氣,后者還兼表“(問)于某人”的意思,通常稱為兼詞,相當于“于之”。可見“不相同的一組”是c。
第13題是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本質上是考查對句子的理解,答案是b。
這道題從形式上看與以往同類題有些不同,這是材料的復雜性決定的。以往采用6個句子編為四組,要求選出與某一中心意思有密切關系的一組。這次因閱讀材料包含裴矩“佞于隋”、“忠于唐”這兩個方面,因而考查時要求選出與這兩點相關的信息。解答這類題的思路是將所給例句逐句進行分析,篩選出符合題目要求的答案。a項的前句主要是夸耀隋朝的強盛,目的在于懾服狄戎,讓對方產(chǎn)生敬畏之情,與“佞于隋”有相當?shù)木嚯x;后一句是裴矩面諫太宗之前的一個過渡性句子,在文中起“且讓一步”的作用,與后文勸諫的內容不相同,也不表明“忠于唐”。b項的前一句雖然出自煬帝之口中,卻表明裴矩迎合煬帝的特點,是符合“佞于隋”的要求的;后一句是面諫唐太宗時所說的核心的內容,是“忠于唐”的實際表現(xiàn)。c項的前句是說裴矩明哲保身,也不是“佞于隋”;后句出自太宗之口,典型地表現(xiàn)了裴矩為了唐朝的利益,不愿做阿諛逢迎之人,符合題干要求。d項的前句極為明顯地表現(xiàn)出“佞于隋”;后句是太宗根據(jù)裴矩“不肯面從”而作的推論,不能同“忠于唐”掛上鉤。故本題答案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