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總復習講座 文言文閱讀•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前面三講分別闡述了古代文閱讀幾個主要考點,本講總說命題的基本走勢和應試對策。
一、命題的基本走勢
總的來說,古代文閱讀的命題基本是穩定的,但近年來有一些變化。主要表現為下列幾點:
1.選擇“淺易”的古文語段
所謂“淺易”,主要特征是:①從表達方式 來說,以敘述為主,偶或有一點議論,或者是作者直接發議論,或者是借人物之口發議論;②從運用的詞語說,主要是常見的文言實詞和常見的文言虛詞,較少涉及非常見的實詞和虛詞;③從句式上說,主要運用常見的文言文的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疑問句等,極少出現非常見的文言句式;④從內容上說,與作者寫作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沒有更多的聯系,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可參見《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柳土鎮先生的文章《淺易文言文界說》)因此高考所選擇的古代文語段幾乎全是史傳文的語段。這樣的語段,一般高中畢業生閱讀是不太困難的。
2.人物性格由單一趨于復雜
以往所選古文語段中的主要人物性格比較單一,或忠或奸,或孝或廉,或善處事或善用兵等。如1998年選擇的關于李若水的語段主要表現其“忠”,1999年年選關于蘇瓊的語段,主要表現其治政有方、善處事務,XX年所選關于胡質的語段主要表現其清慎,XX年所選關于田單的片斷,主要表現其作戰善于用“詐”。而XX年所選《李將軍列傳》片斷中的李廣,其性格比較復雜,XX年所選《裴矩傳》中的裴矩,則有“佞于隋”而“忠于唐”這個側面,性格明顯趨于復雜。人物性格的趨于復雜,表明閱讀難度有某些提高。
3.側重考查對文意的理解和分析
以往在古文閱讀的試題中,考字詞理解的試題通常有三題,而XX年則改為實詞、虛詞各一題,而篩選信息、分析文意、概括作者觀點態度的試題則由過去的兩題增加為三題。這是很顯然的變化。再則,過去理解文句含意的試題全用選擇題,而從XX年起,則改用考生直接翻譯的試題。看起來只是題型的變化,實際上對文意理解的要求更高,而且它把對文意理解的考查和語言形式的考查結合在一起,更具有綜合性。因此有的人說這是考查古文閱讀的過硬功夫。
4.更強調根據語境來答題
可以這樣說,現在的古文閱讀的每一道試題,都要以對全文的正確理解為背景,都要以對上下文句的正確分析為條件,方能作出正確回答。即便是理解常見實詞的含意、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也要根據具體語境作判斷,幾乎找不到憑借死記硬背來回答的試題。至于翻譯文句、篩選信息需要憑借對語境的正確分析,前兩講都已舉例作說明,這里不再重復。
二、應試的基本策略
應試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三點:
1.轉變閱讀觀念
一般同學讀古文,往往死摳字詞,背誦多義實詞的義項,死摳文中虛詞的用法,一個勁兒地挖通假、活用,反復辨識文言句式,走的是學習古漢語的路了。也就是說,把古文當作學習古漢語的材料來對待。這樣做,就平時的學習而言,也許有某些作用,就高考而言,顯然是不上路子的。這里談的“轉變閱讀觀念”,首先要把古文當作文章來閱讀,因為古文也是“文”。如果我們把《考試說明》對古文閱讀的要求與對現代文閱讀的要求作一對照就會發現,其主要要求是一致的,這也表明要把古文當作文章來閱讀。再從高試題本身來看,強調根據語境答題,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自然也說明要把古文當作文章來閱讀,而不能只把它當作學習古漢語的材料來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