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總復習講座 文言文閱讀•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d.
行過夷門,見侯生。
1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不忍致罰,呼責數之——不忍心處罰,只是把他叫來責備了一番
b.有一人操彈佩丸,咸以為是——有一個拿著彈弓,帶著彈丸,大家都認為他就是那個射彈丸的人
c.登待接寮屬,略用布衣之禮——孫登對待下屬,少用平民的禮節
d.既絕而后書聞,權益以摧感——孫登死后,這篇上疏才被孫權看到,孫權更加悲痛
15.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部表現孫登“待人接物”態度的一組是 ( )
①登待接寮屬,略用布衣之禮。
②遠者歸復,近者盡力。
③所賜衣服,必沐浴服之。
④拜登東中郎將,封萬戶侯,登辭疾下受。
⑤登不敢辭,拜受而已。
⑥辭對不服,從者欲捶之。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16.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孫登是孫權的長子,后立為皇太子,他平易近人,在身邊聚集了一批人才。
b.孫登愛護百姓,不擾民,明辨是非,寬以待人。
c.孫登孝順母親,特別是對步氏恭敬有加,他堅決要求孫權立徐夫人為后。
d.孫登盛年而卒,臨終上疏對國事多所建議,特別提出國家的政令應根據實際情況而變化。這篇上疏感人至深。
這是XX年春季考試北京卷的古文閱讀試題。從閱讀文章來說,第15題題干所說全都表現孫登“待人接物”態度這一中心語可以幫助我們從整體上理解文章內容;第16題的四個選項,a項敘述分析的是文章首段,b項敘述分析的是次段,c、d兩項分別敘述、分析的是第三、四兩段,用“倒讀法”可以常助理解各段的主要內容。這就不用多說了。下列說解題。
第11題考查辨別詞語的古今義的能力,答案是b。對照原文,a項的“或”為“有時”之意,代詞,今之“或”為連詞;c項“出身”是“出”與“身”的連用,為獻出其身之意;d項“通達”是“通”和“達”的連用,意思是通曉明白,今只有明白之意。b項“而已”古今義相同,罷了。
第12題考查理解實詞的能力,答案d。d項“疾”前省介詞“以”,可見“疾”,是病,而不是疾速。
第13題考查理解詞語的能力,答案是b。a項兩個“以”都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因”、“因為”;c項的兩個“是”都是代詞,相當于“這”;d項兩個“過”都是經過之義。b項中的兩個“見”,對照原文,前者“見釋”是釋放他,因為全句的主語是“登”;而后句的“見”表示被動。徒見欺,白白地被欺侮。
第14題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不正確的一項是c。該項中的“略”是副詞,大概、大致之意,譯為“少”自然不對。
第15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答案是d。句①表現孫登對下屬的態度,句③表現對徐氏的態度,句⑤表現對步氏的態度。可見這三句都是表現孫登待人接物的態度的。句②是預測正確的政令的良好后果,句⑥是表現“有一人”和“從者”的態度,句④表現孫登對拜將封侯的態度,與“待人接物”無關。
第16題考查敘述、分析文意的能力,不正確的是c!疤貏e是對步氏恭敬有加”不合文意。對照原文,孫登對于布氏只是一般禮節。步氏有賜只是“拜受而已”,可稱為“順”,而談不上“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