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總復習講座 文言文閱讀•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2)簡答:這兩首詩為什么都寫到雁?
這是XX年春季招生考試北京卷的第20題。答案是:(1)五言絕句 思鄉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雁是候鳥,春秋遷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奮力飛回故巢。這種景象每每牽動游子的思鄉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
這兩首唐詩屬于詩的何種體裁自不必多說,這里只對后兩問作分析。
韋應物的《聞雁》前兩句的“故園”、“歸思”便點出了思鄉之情。從解讀這首詩來說,更要研讀后兩句。韋應物家居長安,而現在身處淮南,兩地相隔千里以上。而現在適逢秋夜,外面的秋雨下個不停。獨坐高齋的詩人在這秋天的暗夜聽著淅淅瀝瀝的秋雨,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夜的深沉、秋的凄寒、高齋的空寂,這樣的環境氣氛,不免觸動歸思。“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我的故園是那樣的渺遠,我的歸思正綿遠悠長。正當懷鄉之情不能自控時,獨坐高齋的詩人聽到了由遠而近(“來”)的雁鳴之聲。這聲音在秋天的雨夜顯得格外凄清,引發詩人聯翩的浮想;雁是南歸了,我卻不能歸去!
趙嘏的《寒塘》則是另一種寫法。前兩句寫自己早起臨水梳洗,因此(“坐”)在塘邊看到寒秋的景色。這兩句點明時序“秋”,這是觸動離愁的季節,與后文“鄉心”關合;暗示漂泊困頓——到塘邊梳洗,以水為鏡;令人想到“羞將白發照綠水”、“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的名句,換言之,第二句的“秋”不僅指秋天的景色。于是“鄉心正無限”便極有力度。“一雁過南樓”,看似寫景,言外之意其實是雁歸人未歸。因此本詩寫雁,與韋應物寫雁,其作用是相同的。
有此理解,形成后兩問的答案便很容易了。
2.閱讀下面一首唐代的邊塞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1)為什么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
(2)詩題為“征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
這是XX年江蘇卷的第16題。
答案是:(1)詩句中有金河、玉關、青冢、黃河、黑山等邊塞地名,寫了征人的戍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