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總復習講座 文言文閱讀•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第14題考查綜合分析文意的能力,重在歸納內容要點和中心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c。本題的題面將閱讀材料的內容分為若干方面,然后選擇較為重要的四個方面作為切入點進行概括分析。這四個切入點是:裴矩受到隋文帝和煬帝的賞識,裴矩向戎狄夸耀強盛,裴矩向煬帝獻計并謅媚煬帝,裴矩向唐太宗進諫并受到贊揚。試題中擬設了四項對相關文意作分析概括,要求考生能讀懂全文,不要在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地方出錯,c項之錯在“主張當即平定;因為原文中是說,希望煬帝早回京城,如果遠在江都處理此事,一定會失去良機。”
第15題是對作者在文中觀點態度的分析概括。答案為b。
a項是司馬光對閱讀材料內容的總結,認為唐太宗能夠納諫,隋煬帝則愛好逢迎。c項說司馬光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說明君王當起表率作用。d項以《資治通鑒》的作用作為切入口,說明司馬光的話啟示后世君王,注意吸取經驗教訓。這三項都符合司馬光這一段話的本意和含意。b項錯在說裴矩由隋入唐后,品性由卑下趨于高尚,正好與原文“非其性之有變也”相違背。
對這道題有三點補充說明。
其一,有些考生看不出b項之錯,而誤認為d項錯,理由是“文中沒有這樣的意思”,其實這是考生沒有注意到文末注明“資治通鑒•唐紀八”的意圖。考生應該懂得,凡是命題者提供的資料都是“有效信息”,都是有用的。此類情況在高考中已經屢見。
其二,1992年高考古文閱讀材料節選自《晉書•陳壽傳》,文末“或云……”一段材料正是作者對陳壽的評述。據此當年設計了“對傳文自‘或云’至末尾一段內容正確的理解是”這樣一道題,考查對作者觀點態度的理解。這類試題多年未見,一些考生感到陌生。可見,前文說選用高考已經用過的材料作練習資料,不是虛言。
第三,從閱讀的角度談,“臣光曰”這一段文字,可當微型議論文字閱讀。“君明則臣直”是論點,對裴矩的評述是用事實作論證,“是知”以下的文句是結論。倘能這樣來閱讀理解,第15題就不會答錯。
第16題是考查翻譯句子的能力。答案是(1)裴矩竟然能夠當廷辯駁,不肯當面順從;(2)國君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那么忠誠就會變為奸偽;國君喜愛聽到正直的言論,那么奸偽就會變為忠誠。
第(1)小題的難點在“遂”和“廷折”。要知道這是唐太宗接受裴矩的直諫以后對裴矩作評論的話。裴矩對隋煬帝是阿諛逢迎,現在“遂能廷折”,這“遂”當然不是“于是,就”一類的意思;只能是“竟然”、“卻”之類。“折”有反駁、駁斥的義項,依據上下文,這里應譯為“辯駁”,再則“廷折”與“面從”的結構相同,都是用名詞作狀語,根據“面從”的意思也可推知“廷折”的意思。第(2)小題,倘能看出“惡”、“樂”相反,“忠”、“佞”相反,正確翻譯也不困難。
從對上面6題的分析可以得出兩個結論:要讀懂原文,把每句的意思分析清楚,否則就不可能正確答題;解題要分析具體語境,否則也不可能有正確的解答。
四、課后專項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題。
馮唐者,其大父①趙人。父徙代。漢興,徙安陵。唐以孝著,為中郎署長,事文帝。文帝輦過,問唐曰:“父老何自為郎?家安在?”唐具以實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