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總復習講座 文言文閱讀•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3.a(均為連詞,表示轉折關系。b項“于”前為介詞,向;后者雖為介詞,但意思是“對”“對于”。c項“且”,前者為副詞,相當于“將”、“將要”;后者為連詞,表示讓步關系,相當于“尚且”。d項“與”,前者為介詞,相當于“跟”、“同”;后者為連詞,表示關系,相當于“和”、“跟”、“同”)
4.d(①表示寬厚④表示教化及成效,排除這兩句可得正確答案)
5.c(“他雖不如其他諫官那樣對政務事必躬親”,錯,應是其他諫官都只是就繁雜瑣屑的事頻頻進諫,使得皇帝很厭煩)
6.(1)有人憐憫他饑餓,給他食物,他不肯接受。(2)刑吏循蹤追捕,在陽城家中將他抓獲。(第(1)小題,或,有人;哀,憐憫,同情;餒,讀něi,饑餓;與,給;納,接受。第(2)小題,“吏捕跡”應是“吏捕之以其跡”的省略,“以其跡”憑他的蹤跡,循他的蹤跡;“得之城家,應是“得之于城家”的省略,即在陽城家中抓獲他)
高三語文總復習講座
專題25 文言文整體閱讀(二)
上一講主要介紹整體閱讀的要領,這一講主要說讀文和答題的技巧。
一、閱讀文章的技巧
這里介紹一種技巧。這種技巧可稱為“倒讀法”,雖不“正規”,但行之有效。
所謂“倒讀法”,就是借助于題面來閱讀,以幫助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這是一種輔助方法。主要是借助篩選信息的試題和分析、概括文章內容的試題的題面來加強對文章的理解。
選說篩選信息的試題。篩選信息的試題,在題干中都規定了篩選信息所圍繞的中心。這“中心”往往是閱讀材料內容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譬如XX年全國卷第15題干中說“全都說明‘其父子清慎’的一組是”,這里的“清慎”就是胡質、胡威父子的性格特征,也是全文的表達的中心意思;XX年全國卷第15題題干中說:“全都表現田單‘兵不厭詐’手段的一組是”,這“兵不厭詐”是田單用兵的手段,也是他知己知彼、用兵取勝的法寶;XX年全國卷第14題題干中說“全都表明李廣對待部下‘寬緩不茍’的一組是”,這“寬緩不茍”是李廣的性格特征之一;XX年全國卷第13題題干說:“分別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組是”,這“佞于隋”和“忠于唐”是裴矩性格的兩個側面,也是司馬光發議論所憑借的事實。抓住題干所規定的這些篩選信息的“中心”,再去讀文章,就能幫助我們準確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再說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試題。這類試題的四個選項,有的是對文章內容要點和中心意思的分析、歸納,有的是對文章所敘復雜事實的概述和分析。這四個選項的排列順序與閱讀材料的行文順序也是大致一致的。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題目一般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而這“不正確的一項”并非全錯,而是大部分正確,只是個別小地方與原文不一致,因此這四個選項可以成為再讀文章時的“導引”,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倒讀法”的運用。不信可以試一試。
二、解題技巧詮釋
這里主要介紹一種技巧,即“題文對應,由文及題”。
題目由文章而來,主要是針對文章內容的,答題就要分析題目與文章有關內容的對應關系應該從選文內容出發來思考題目,即從選文的整體出發來研讀與題目相關的局部,以形成答案。具體地說,就是把選項的有關要求與原文相關部分作具體對照,以確定答案的正誤。以XX年的試題來說,第14題c項中說裴矩“主張當即平定,以免錯失良機”,究竟對不對呢?應去找到對應的原文。原文說“太原有變,京畿不靜,遙為處分,恐失事機”,盡管你對這幾句話可能不甚理解,但至少可以看出沒有“主張當即平定”之意,因而不正確。第15題b項說“非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趨于高尚”。但相對應的原文是“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裴其性之有變也。”這樣一對照,便可知該項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