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總復習講座 文言文閱讀•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流連一番,天色已晚,該走了。細雨依然。
18.從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義”指的是什么?(不超過30個宇)(4分)
答:
19.從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訴說什么呢?”請根據(jù)文意概括回答。(4分)
答:
20.(6分)
(1)這篇文章寫到了哪些方面的對比?
答:
(2)結合全文,簡要分析這種寫法的好處。
答:
21.下列對這篇文章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文章通過分析《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鮮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風雨飄搖的時代,不顧個人生活的苦寒,關注國事,心憂蒼生的偉大胸懷。
b.作者借用顧復初的對聯(lián)抒發(fā)參觀杜甫草堂的感慨,擇取杜甫著名詩句闡述詩人的理想與情懷,引用貼切,增強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
c.圍繞“文章憎命達”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討了偉大詩人杜甫《壯游》、《三吏》《三別》、《北征》、《秋興八首》以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詩的歷史意義。
d.文章以寫景和交代游蹤開始,接著點明主旨,然后分別從草堂引發(fā)的觀感、杜甫人生藝術道路兩個方面展開敘述,最后以寫景和交代游蹤作結,結構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長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詩歌波瀾壯闊、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鐘,如鼓,回響在中華歷史的長空”形容杜甫詩歌超越時空的現(xiàn)實意義。
答:[ ][ ]
這XX年高考江蘇第ii卷現(xiàn)代文閱讀部分。
答案是:18.杜甫藝術生命的凝結處,文學史的一個糾結點,一段歷史的觀象臺。
19.⑴一代詩史再現(xiàn)了一個時代
⑵杜甫的苦寒人生
⑶中國歷史上人才的成就與命運的二律悖反(矛盾沖突)
20.(1)答:①昔日茅屋與今日杜甫草堂公園的對比 ②杜甫生前困頓落寞與身后巨大聲譽的對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與輝煌創(chuàng)作成就的對比 ④杜甫的宏圖大志與現(xiàn)實遭遇的對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與創(chuàng)作高峰的對比 ⑥杜甫不計個人遭際與心憂天下的對比
(2)通過多方面的對比,層層深入,使“文章憎命達”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內(nèi)容表現(xiàn)更加集中。
21. [ b][ d]
五、課后專項訓練
(一)閱讀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在考究中國古代美學的過程里,我們的注意力常常給名牌的理論著作壟斷去了。不用說,《樂記》、《詩品》、《文心雕龍》、詩文話、畫說、曲論以及無數(shù)掛出牌子來討論文藝的書信、序跋等等是研究對象。同時,一個老實人得坦白承認,大量這類文獻的探討并無相應的大量收獲。好多是陳言加空話,只能算作者禮節(jié)性的表了個態(tài)。葉燮論詩文選本,曾慨嘆說:“名為‘文選’,實則人選。”一般“名為”文藝評論史也“實質”是“歷史文藝界名人發(fā)言紀要”,人物個個有名氣,言論常常無實質,倒是詩、詞、隨筆里,小說、戲曲里,乃至謠諺和訓詁里,往往無意中三言兩語,說出了精辟的見解,益人神智;把它們演繹出來,對文藝理論很有貢獻。也許有人說,這些雞零狗碎的東西不成氣候,值不得搜采和表彰,充其量是孤立的、自發(fā)的偶見,夠不上系統(tǒng)的、自覺的理論。不過,正因為零星瑣屑的東西易被忽視和忘記,就愈需要收拾和愛惜,自發(fā)的孤單見解是自覺的周密理論的根苗。再說,我們孜孜閱讀的詩話、文論之類,未必都說得上有什么理論系統(tǒng)。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思想史罷。許多嚴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學系統(tǒng)經(jīng)不起時間的推排銷蝕,在整體上都垮塌了,但是它們的一些個別見解還為后世所采取而未失去時效。好比龐大的建筑物已遭破壞,住不得人了,而構成它的一些木石磚瓦仍不失為可資利用的好材料。往往整個理論系統(tǒng)剩下來的有價值的東西只是一些片斷思想①。脫離了系統(tǒng)而遺留的片斷思想②和萌發(fā)而未構成系統(tǒng)的片斷思想③,兩者同樣是零碎的。眼里只有長篇大論,瞧不起片言只語,甚至陶醉于數(shù)量,重視廢話一噸,輕視微言一克,那是淺薄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懶惰粗浮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