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教師)
③動詞的施受方向不確定產生歧義。如:這個人連校長都不認識。(可理解為: a.這個人不認識校長。b.校長不認識這個人。) ④動詞的支配范圍不確定而產生歧義。如:發現了敵人的哨兵。(可理解為:a.發現了/ 敵人的哨兵。b.發現了敵人的/ 哨兵。) ⑤介詞的管轄范圍不確定而產生歧義。如:對廠長的意見。(可理解為:a.對/ 廠長的意見。b.對廠長的/ 意見。) ⑥連詞的管轄范圍不確定而產生歧義。如:哥哥和弟弟的朋友。(可理解為:a.哥哥和弟弟的/ 朋友。b.哥哥和/ 弟弟的朋友。) ⑦代詞指代不明而產生歧義。如當他把證書發給小李時,他對他笑了笑。(可理解為:a.他對小李笑了笑。b.小李對他笑了笑。) ⑧數量詞和有關詞語表意不明而產生歧義。如:一邊站著一個同學,守著校門。(可理解為:a.兩位同學分立在校門的兩側。b.一位同學站在校門一側。) ⑨由兼類詞(包括詞性不變而有多種功能的詞)而產生歧義。如:他爬過山沒有?(可理解為:a.他爬山有沒有爬過去?b.他以前有沒有爬過山?) 消除歧義的方法具體來說有如下幾種: ①停頓消除法 短語和句子由于結構層次的停頓不同而產生歧義,這就需要明確停頓。 例:“他背著總經理和副總經理偷偷地把這筆錢分別存入了兩家銀行。”既可理解為“他背著總經理,和副總經理一起偷偷地把這筆錢分別存入了兩家銀行”,又可理解為“他背著總經理和副總經理,自己偷偷地把這筆錢分別存入了兩家銀行”。對于這樣的歧義現象,就要按意義的合理停頓加以消除。 ②語境消除法 一些兼類詞產生的歧義往往可以通過設置一定的語境來加以消除。 例:“我要炒肉絲。”炒可以是動詞,也可以做肉絲的定語。而設置語境后,歧義就消除了。“我要炒肉絲,不去洗碗。”“我要炒肉絲,不是炒青菜。” ③變換詞語法(包括單音詞變雙音詞) 例:“縣里通知說,讓趙鄉長本月15日前去匯報。”“前”可根據具體情況改為“以前”或“前往”,這樣歧義就消除了。 ④重音消除法 例:“我想起來了。”句中“起來”重讀,表示“我想起來了”;“起來”重讀,表示“我想到了”。 ⑤調序消除法 例:兩個朋友送的花瓶。可理解為“花瓶是兩個朋友送的”;也可理解為“朋友送了兩個花瓶”。消除歧義的方法是調整語序。例句可變為“朋友送的兩個花瓶”,就可消除歧義。 語言表達簡明除了上述要求不啰嗦、不費解、不歧義之外,還應該注意: 要善于運用代詞來指代上下文中已經出現的語句; 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詞語,不要使用比較冷僻的字眼。(如:“她做的這件事,現在是人言籍籍,必須趕快想辦法解決”,這一句中的“人言籍籍”就比較冷僻,如將“現在是人言籍籍”改成“大家都議論紛紛”就通俗易懂了。) 要合理安排句式,挑選合理的句式。 (二)語言得體 語言表達“得體”:指能夠恰當地使用語言,句子符合語境的要求(內部語境:上下文的要求、文章體裁的要求、表達語體的要求;外部語境:交際的目的、交際的對象、時間、地點、場合等等)。 適當得體是語言運用的根本原則。語言運用是動態的、靈活的,應特別注意語境意識和文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