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文學作品類
2.請仔細體會第三段結尾畫線的一句話:“它來得是那么神速,將我那模糊的季節感驚醒了。”回答下列問題。
(1)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
(2)作者使用了“驚醒”一詞,好在哪里?
答:
答案 (1)直接觸發了作者對秋色的集中描寫,起到了承上啟下的結構作用。(2)彰顯了秋色的突如其來,表達了作者對秋色之美的驚嘆。
解析 (1)題,除了從結構上回答之外,還要注意眼前景與心中情的關系。(2)題,“驚醒”之“驚”,有兩層含義,一是為秋景來得快而“驚”,二是因秋景、秋色美而“驚”。
3.本文大量運用描寫色彩的詞語,這與文章主旨有什么關系?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答:
答案 第一問: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秋色之美的發現與贊嘆,并結合古人的創作,傳達了作者對審美體驗和社會生活關系的理解。描寫色彩的詞語的大量運用,凸顯了文章主旨。第二問:在藝術效果上,則寫出了秋葉的絢爛多彩,展現了秋色的豐富性;給人以一種視覺的享受,富于藝術感染力。
解析 作者描寫的是碧云寺的秋色。突出秋色之美,這與作者所表達的贊美之情是一致的,凸顯了文章主旨。在藝術效果上,突出了秋葉的多彩和秋色的豐富性。
4.文章結尾說:“‘現在’跟‘過去’是對立的;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們又有著一脈相聯的源流。”結合上下文,談談你的理解。
答:
答案 作者通過對古代詩人贊美秋色的詩句的引用,說明了古人與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處的。因此,“過去”與“現在”并不是割裂的,兩者之間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
解析 準確把握“對立”“一脈相聯的源流”的含義,從中體會作者的觀點,然后再談自己的理解。
四、(08天津)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敦 煌
學 群
大地蒼涼而貧瘠,宕泉河已經干涸,只剩時間和風在河床上流淌。一段最鮮活的歷史就住在這貧瘠的表皮下……
這是歷史的另一種寫法。
我,越過歷史上那些小腳婆姨的時代,越過閹割了的宦官的時代,走進地層,走進敦煌,一下接通我們文明的另一個源流。
時光早已遠去,那些曾經吹過曠野的風還留在衣帶上;描繪的手早已化入塵埃,從他們手底流溢出來的色彩還在;豐美的水草已成荒漠,從那里生長起來的繁榮卻留在洞窟里。
一場色彩與線條的盛會:靈動的肢體,飄飛的衣帶,蘸著寶石的顏色自如地流轉。在古中國的歷史上,漫漫黃沙下,原來掩藏著這般自由的靈魂,這般高揚飄逸,這般酣暢淋漓,這般輝煌壯麗!當一個美麗的飛天曳著長長的衣帶繞樓穿窗而過時,我們的靈魂也跟著飄飄悠悠,仿佛魚鱔從水中一滑而過。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帶子舞成這樣,像一條河,像一道綿長的波浪線,像沙丘上飛舞的風。一個民族用它的靈魂在這根帶子上舞過千年。洞窟外面,風把沙丘牽動過一輪又一輪,一千多年的風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著它在流淌。桑葉上的陽光在上面閃爍,生命在上面歌唱。從綢帶的飄飛里,我聽到一股強勁的音樂。那是生命的狂歡。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