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文學作品類
17、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韓三十八老漢喜歡看河是因為老漢與河的關系,“默默無語”是坎坷人生后的醒悟。作者寫韓老漢,是將他當作了底層人的代表,寫韓老漢的動作,就是寫意韓老漢為代表的大河家人、底層人與河的關系以及作者的思考。故答案總結為:第一問:①黃河是韓三十八老漢的母親河,是他生命的安全港灣;②壯觀的黃河讓韓三十八老漢百看不厭,讓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③韓三十八老漢歷經險境,已經胸有成竹,波瀾不驚。
第二問:①揭示黃河與大河家人之間命運與共的關系:②傳達作者對自己與黃河、黃土地以及底層人民關系的感悟.
(XX年北京卷)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題。
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包含著某種普遍性。
藝術,列入詩歌、繪畫、音樂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生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如李白《把酒問月》中寫道:“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蘇軾作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詠誦這些詩的時候,它們的相似之點和不同之處同樣感動著讀者。盡管李白、蘇軾生活的時代和今天的社會已經完全不同了,但這些幾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詩歌在今天人們的心中仍然能夠引發強烈的感情共鳴。
同樣,我們現在閱讀莎士比亞的著作,或者觀賞莎士比亞的戲劇,不論是原文或議論文,也有著和幾百年前英國的讀者觀眾相似的情感共鳴。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
科學,例如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新的準確的抽象,這種抽象通常被自然界稱為自然規律。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盡管自然現象不依賴于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卻屬于人類 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造是一樣的。
在科學中,人們研究物質的結構,知道所有物質都是由分子、原子結構,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又由質子、中子組成,質子、中子又由夸克組成等。人們認識了物質的基本結構,進而去認識世界和宇宙。
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的發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這就是科學的普遍性。
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科學上有兩個關鍵性的發展,它們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無關。一個是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另一個是普朗克在19xx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前者是愛因斯坦狹義的相對論的實驗依據,后者為量子力學奠定了基礎。正是有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20世紀的科技發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線技術、半導體、超導體、超級計算機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學原理應用越廣泛,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也越多樣化。
(取材于李振道的文章《楔》)
14.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人類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情感是人類創造力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