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文學作品類
如果稍換一個情況,我將忍不住笑出來的,然而,我那時是用極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開幃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殯儀館的臺階。
那個背影喚起我一點回憶。十多年前一個傍晚,如一切貪愛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樣,四點鐘以后的時間對我變了滋味,換成鮮艷顏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著朱色皇城走好長好長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國締造者”的遺體。空著的肚皮充滿著的一半是對“尸骸”的恐懼,一半是對“偉大”的欽仰。我們跨進那座御花園的大門時,紫禁城角的太陽已向下沉落了。我們喘著氣向陌生的大人打聽路線,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階,在花圈花籃的簇擁中,我看到了安息著的孫中山先生。
——我記得,當時我的心一點也沒有跳!
我們環著那銅棺走了一圈,又躡著腳步走了出來。
抬頭,紫禁城角的太陽已經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個冷顫,然而,除了模糊的“偉大”,我并沒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種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覺便梗塞在我喉嚨間,我趕不掉它。
歸途,我們放洋畫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傳單:有工人發的,大學生發的,有國民黨的,共產黨的,說明孫先生的生平和抱負(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個朋友將我寄存的最珍貴的東西,如小學生時代的作文本,全當作爛紙賣掉了)。當時我們其實一點也不懂,但當孫傳芳亂批三民主義,張作霖滿街捉革命黨時,我卻私下藏了一本《孫中山傳》。
偉大的人格也許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這力量在茫然無知的孩子心靈上時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魯迅先生這時醒轉過來,他將會怎樣熱烈地抱起那個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載1936年《中流》第ⅰ卷第5期)
1.“朦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本文通過哪幾個事例來表現“朦朧的敬慕”?
答:
答案 (1)“朦朧的敬慕”在文中是指孩子對偉人模糊的敬慕。(2)文章通過三個事例來表現對偉人“朦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魯迅先生;“我”瞻仰“民國締造者”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我”珍藏有關孫中山先生的資料。
解析 根據第十一段看,“朦朧”應當是指孩子還茫然無知,“敬慕”是針對偉人偉大人格而言的。找事例時,
可以找作者敘述的幾件事情。
2.指出文章的結構方式,并作簡要分析。
答:
答案 這篇文章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一、二段總寫作者對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三到十段分寫:其中三、四、五段寫作者為魯迅守靈的所見所感;六到十段寫作者回憶幼時瞻仰孫中山先生遺體時的所見所感及對自己的深遠影響。十一、十二兩段總結全文,點明主題,照應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