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文學作品類
③自然段作者說“濃霧雖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卻遮蔽不住聲音”,突出了遮蔽性。
2.請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觀點,不超過20字。
答:
答案 在社會生活和科學中都有模糊性。
解析 作者由模糊數(shù)學進而談到在日常生活中、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有著大量模糊的東西。
3.“月下觀景,霧中看花,不是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嗎?”根據(jù)第⑥自然段的內(nèi)容,談談作者這樣說的理由。
答:
答案 ①因為朦朧模糊的東西有時反而更美。②因為模糊的東西比清晰的東西更能激發(fā)觀賞者自由地想像,從而增強審美情趣。
解析 在第⑥自然段中,作者談到因為這樣,更能制造幻象,有更多的自由去想像,從而給人以美感。
4.本文以霧為線索展開,請具體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答:
答案 ①作者開篇說“不喜歡”霧。
②來到加德滿都后,作者開始“喜歡”“欣賞”“贊美”加德滿都的霧景。
③霧引發(fā)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④作者最終“陶醉”在霧境的幻象之中。
解析 第①自然段說不喜歡霧,第②、③自然段說到了加德滿都開始喜歡霧,第④、⑤、⑥自然段引發(fā)了作者的聯(lián)想與思考,第⑦自然段說陶醉在幻象中。
八、(08湖南)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談 靜
朱光潛
(1)人生樂趣一半得之于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這兩個字含義極廣。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顏,同一和聲,而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比方路邊有一棵蒼松,你看見它只覺得可以砍來造船;我見到它可以讓人納涼;旁人也許說它很宜于入畫,或者說它是高風亮節(jié)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個乞丐,我只能見到他的蓬頭垢面,覺得他很討厭;你見他便發(fā)慈悲心,給他一個銅子;旁人見到他也許立刻發(fā)下宏愿,要打翻社會制度。
(2)世間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強烈。比方詩人和美術家,你見不到的東西他能見到,你聞不到的東西他能聞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請伯牙向他彈琴,他也只聯(lián)想到棉匠彈棉花。感受也可以說是“領略”,不過領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漢只管滿口吞咽,會喝茶的人卻一口一口地細啜,能領略其中風味。
(3)能處處領略到趣味的人決不至于岑寂,也決不至于煩悶。朱子有一首詩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種絕美的境界。你姑且閉目一思索,把這幅圖畫印在腦里,然后假想這半畝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這首詩比擬人生苦樂多么愜當!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為他們的“半畝方塘”中沒有天光云影,沒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便是領略得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