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文學作品類
答案 ①“父親”需要“我”每天給他送食物。②“父親”渴望“我”能夠理解并繼承他的追求。
解析 這篇文章的中心比較隱晦。我們首先應明白,“父親”是有追求的,明白了這一點再結合文章內容總結答案。從文中能直接看出來的就是父親需要“我”提供食物,不過,這是表面現象,父親最需要的是“我”對他的精神支持,從第六段和倒數第二段就可以看出來。
2.結合作品,請簡要分析“母親”這一人物形象。
答:
答案 “母親”是一個勤勞善良、情感深摯、忍辱負重的普通女性形象。她愛嘮叨,常責備孩子;掌管著全家人的生活,熱愛家庭。她對“父親”的行為深感不滿,甚至覺得羞辱,但又一直牽掛和思念著他,直到年邁,她才放棄對“父親”的等候。
解析 找出文中對“母親”描寫的句子,進行分析、概括。如聯系文章第一段,可知母親的勤勞善良;聯系文章第五段,可知母親的忍辱負重;“母親”把食物放在我能輕易偷到的地方,又可見“母親”對“父親”的
牽掛。
3.有人說,“河的第三條岸”在現實中并不存在,它象征著“父親”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這樣,那么“我”對“父親”的這種追求持何種態度?請聯系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答:
答案 “我”對“父親”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對“父親”堅定執著的非世俗行為持復雜的矛盾態度。最初,“我”對“父親”的行為感到“無畏和興奮”;隨著時間的推移,又對他變為關心和同情。當全家人都走后,
“我”在漫長的守候中,既渴望拯救“父親”,又深感惘然和恐懼。
解析 聯系文中一開始,“父親”走的時候,“我”感到無畏和興奮,“我”一直給父親送飯,但當父親真正向我劃來時,我卻“逃掉了”,可以看出“我”對父親支持但不理解。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絕妙的錯誤
[美]劉易斯•托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偉大的成就,當然要數dna分子的發明。我們從一開始就有了它。它裝在第一個細胞之中,那個細胞帶著膜和其他東西,在大約30億年前這個行星漸漸冷卻時出現在某個地方的濃湯似的水中。今天貫穿地球上所有細胞的dna,只不過是那第一個dna擴展和慘淡經營的結果。從某種本質意義上說,我們不能聲稱自己取得了什么進步,因為生長和繁衍的技術基本沒有變。
可是,我們在其他方面卻取得了進步。盡管今天再來談論進化方面的進步已經不時髦了,因為如果你用那個詞去指稱任何類似改進的東西,會隱含某種讓科學無能為力的價值判斷,可我還是想不出一個更好的術語來描述已經發生的事情。畢竟,從一個僅僅擁有一種原始微生物細胞的生命系統中一路走來,從沼地藻叢的無色生涯中脫穎而出,演進到今天我們周圍所見的一切——巴黎城,依阿華州,劍橋大學……我后院里的馬栗樹,還有脊椎動物大腦皮層模塊中那一排排的神經原——從那一個古老的分子至今,我們真的已經走得很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