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三語文現代文閱讀復習
參考答案:人類的建設活動,雖然速度很快,但也在不斷地破壞著自然環境,這暗示了那樹最終的命運。
2.段中說樹“是世襲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解析:先理解題干的含義,要求理解句子,重點是世襲、土著、效死幾個詞,世襲就是時間久遠,土著就是土生土長,效死就是為某某去死。再聯系上下文,上文有樹是沒有腳的,下文有你綠在這里,綠著生,綠著死。
參考答案:那樹長久在這里生長繁衍,至死也不愿離開這塊土地。
3.從全文看,上帝對那樹施洗禮時所說的話,有的實現了,有的沒實現。(1)“沒實現”的是什么?(2)沒能實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析:先分析題干要求,再從原文中去尋求答案。第一問,可以根據上下文的描述馬上答出來,第二問可以從上下文的描述中歸納。
參考答案:(1)沒實現的:死復綠。(2)原因是:人類在進行建設時,忽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
4.下面對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文章的開頭兩段寫那樹雖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這些內容為后文寫它被鋸倒并被肢解分裂作了鋪墊,從而引發人們進行深入的思考。
b.第⑧段“電鋸從樹的躁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運用擬人的手法,描述了大樹的慘遭砍伐,表現了人的愚昧和冷酷。
c.本文描述了那樹很久以來,一直默默奉獻,最后毫無怨言地引頸受戮的過程,歌頌了它的獻身精神,體現了一切都要為了發展的主旨。
d.本文用語準確精當,而且充滿感情,如“雨后滴翠”“冒死掩覆”“棲息青山”“屹立不動”等都生動地描述了那樹的形象,感人至深。
e.通篇不發議論,全用形象打動人心,是本文一大特點。那樹用自己的生命綠了一方土地,其”綠著生,綠著死”的形象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
解析:c主題歸納不恰當;d只是“棲息青山”不是描述樹而是描述鳥的。既要大處著眼,又要小處著手。
答案:c、d
二、閱讀下面一篇散文,回答1—4題。
祈 求 林敬鈞
我曾經在長城上看到一位白發蒼蒼的畫家畫鷹。在北方特有的那種干燥湛藍的天空下,蒼勁古樸的長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畫家在一塊白布上潑墨揮毫。長城上的風揚起老人的白發。鼓動每一個人的衣襟。他展開那面墨汁未干的鷹旗。雄鷹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
陽光照在大地上,也照在獵獵作響的鷹旗上。一瞬間,我忽然感覺到一種熱血沖破冰層的眩暈,一種沉淀壓抑已久的力量的猛烈爆發:天空、陽光、長城、老人、長風、鷹。
那不是我第一次見到鷹,卻是我第一次為鷹震撼。
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鷹的巢穴。那只是一個粗陋的石坑隨便地搭上幾根粗樹校,其余一無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后來我看到南方一種色彩艷麗的織鳥精致而溫暖安全的巢時,我想到了北方的鷹。不知為什么,我總覺得鷹的身上有一種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鷹不需要巢穴。它從不躲避風雨。它是天地間飛翔的精靈,高傲、敏銳、兇猛、無畏,永不留戀巢穴的溫暖與安樂。
我帶一身風塵回到家鄉,聽說公園里來了個動物展覽團。我想起了鷹,于是我去了。
從羽毛的顏色和體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經蒼老的鷹和一只年輕的鷹。鷹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蒼老的鷹的羽毛零亂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鐵鏈,它埋頭翅間。那只年輕的鷹目光遲滯,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沒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