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三語文現代文閱讀復習
還有,當代作家熱衷于為富豪和政要寫奮斗成長史,這些被打扮成報告文學的東西,其實大多是一些龐雜冗長的個人履歷而已,缺乏閱讀的震撼力和沖擊力。為人所傳,留給后人一些信史,寫出文學味,要同魯迅所說知人論世,是一種高境界。然而千方百計地用文學傍大亨、近要人,而且寫不出人的性格,沒有多少文學品格,然后讓人懷疑作者是為了同所記的對象套近乎,獲取某種功利。作者如果是一個初學者也罷,我們看到的是有不少有名氣的作家也趨之若鶩。真不知是文學的悲哀,還是作者名號的可憐。
[解析]本題實際上對內容要點的歸納。文學為讀者所詬病的原因分散在所選的三段文字中,因此首先要抓住有關的詞語,這樣可以幫助找到各項內容。如“固然與……有關”,“但不可否認”,“與……有關”,“……也與……不無關系”,“還有……”等。其次要用自己的話歸納內容要點,切不可機械地照錄原文。
[答案] ①社會重心轉移,文化處于低谷;②文化自身孱弱,作者不能自持;③文壇缺少正當的批評;④作品缺乏感染力。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8題。
中國戲劇,可用三句話綜括指出其特點,即是:動作舞蹈化,語言音樂化,布置圖案化。此三者之配合,可謂人生之藝術化。戲劇本求將人生搬上舞臺,但有假戲真做與真戲假做之別。世界即舞臺,人生即戲劇,但若把真實人生搬上舞臺演出,則為真戲假做。但京劇則是把人生藝術化了而在舞臺上去演,因此是假戲真做。也可以說中國京劇中之人生比真實人生更有意義了。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文學不應有隔,但從中國戲劇來說,正是相反。中國戲劇之長處,正在其與真實人生有隔。西方戲劇求逼真,說白動作,完全要逼真,要使戲劇與人生不隔。但中國戲劇則只是游戲三味。即如繪畫,西方也求逼真,要畫真,因此連陰影也畫上。中國畫則是抽離現實,得其大意,重在神韻,在意境,使是上乘作品。中國人作畫也稱“戲筆”,便是這意義,中國京劇也如作畫般,亦要抽離不逼真,至少在這點上,中國京劇已是獲得了中國藝術共同精神主要之所在。
西方宗教是空靈的,也是抽離現實的,因此有他們逼真戲劇文學來調劑。中國人自幼讀經,所講全是嚴肅的人生道理,這些全是現實的,因此要有空靈的文學作調劑。不論中西,在人生道路上,一張終還有一弛。如果說母親是慈祥可愛,而父親是嚴肅可畏的,則西方宗教是母親,文學戲劇是父親;在中國,儒家道德倫理是父親,而文學藝術是慈母。
中國京劇為要抽離現實,故把人生事象來繪畫化、舞蹈化和音樂化。因此中國人對人生太認真了,故而有戲劇教人輕松,教人解脫。我們不能說中國京劇不如西方話劇之逼真,這在整個文化體系之配合中各有其分別的地位與意義。
7.根據上下文,用你自己的語言說說“中國藝術共同的精神”是什么?(不超過2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