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三語文現代文閱讀復習
21.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為千古佳話,但作者為什么還要“唐突地勸慰他”?根據文意,簡要回答。(5分)
參考答案:⑴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為失去鐘子期而不去尋求更多的新知音。⑵千辛萬苦學得的技藝不應輕易放棄,藝術的追求必須不懈地堅持下去。
22.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a.這篇散文選擇一個全新的視角,對早已深入華夏子孫心坎里的知音的傳說進行評說,表達了作者對獲得知音的獨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為線索,以敘述和描寫俞伯牙遇知音和艱辛學琴的經歷為主要內容,揭示知音難覓但又可求的主題。
c.“我似乎瞧見……滾滾流淌”一句,生動地描寫出伯牙學琴成功后激動與喜悅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學藝的切身體會。
d.最后一段以“獲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與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響應,又進一步闡釋了第一段的內容。
e.第一段中“有時發出細微的聲響,……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形象地表達了知音的傳說帶給人們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答案:a、e。
三、XX年北京春季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
(三)閱讀下面短文,完成12—15小題(12分,每小題3分)
橋的運動
橋是種固定建筑物,一經造成,便屹立大地,可以千載不移,把它當作在面標志,應當是不再準確不過的。《史記•蘇秦列傳》里有段故事:“尾生(人名)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他們所以約定在橋下相會,就因為橋是不會動的,但是,這里所謂不動,是指大動而言,至于小動、微動,它卻和萬物一樣,是持續不斷、分秒不停的。
車在橋上過,它的重量就使橋身變形,從平直的橋身變為彎曲的橋身,就同人坐在板凳上,把板凳坐彎一樣。板凳的腿,因為板的壓迫,也要變形,如果這腿是有彈簧的,就可看出,這腿是被壓短了。橋身的兩頭是橋墩,橋上不斷行車,橋墩就像板凳腿一樣,也要被壓短而變形。把板凳放在泥土上,坐上人,板凳腿就把人的重量傳到泥土中,使泥土發生變形。橋墩也同樣使下面的基礎變形。橋身的變形表示橋上的重量傳遞給橋墩了,橋墩的變形表示橋身上的重量傳遞給基礎上,基礎的變形表示橋墩上的重量傳遞給橋下的土地了。通過橋身、橋墩和基礎的變形,橋上的一切重量就都逐層傳遞,最后到達橋下的土地中,橋上的重量終為地下的抵抗所平衡。物體所以能變形,是由于內部分子的位置有變動,也就是由于分子的運動。
車在橋上高速行駛時,使橋梁整體發生震動。此外,橋還受氣候變化的侵襲。在狂風暴雨中,橋是要擺動或扭動的;就是在冷暖不均、溫度有升降時,橋也要伸縮,形成蠕動。橋墩在水中,經常受水流的壓迫和風浪的打擊,就有搖動、轉動和滑動的傾向而在地基中發生移動。此外,遇到地震,全橋還會受到水平方向和由下而上的推動。所有以上種種的動而引起的橋的變形,加上橋上重量和橋本身重量所引起的變形,構成全橋各部的總變形。任何一點的變形,就是那里的分子運動的綜合表現。
橋是固定建筑物,所謂固定就是不在空間有走動,不像車船行走。但是,天地間沒有完全固定的東西,橋 的平衡只能是瞬間現象,它仍是橋的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橋的運動是橋的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