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三語文現代文閱讀復習
①
②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概括能力。疏理文中的思路,可以發現,作者從正面點明長城對于現代人的意義寫起,二、三段批駁了關于長城的種種荒謬的說法,從而肯定了長城對中華民族的積極效應,最后深入一步,指出長城為民族精神的深層原因。因此,答案可以根據文章的最后一段來歸納。
[答案]①長城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產生的積極效應構成了中華民族心理認同的客觀依據。②長城積極效應的底蘊(內涵)與長城雄偉博大的景觀所激發的豪情壯志完美和協地融為一體。
10.對這篇文章的中心概括的最準確的一項是
a.論證了長城與封閉保守并沒有必然的聯系。
b.分析論證了長城為什么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c.批駁了認為長城是“自我封閉的壁壘”、是“空間上擴大的四合院”、“限制文明空間的環”的“長城消極效應論”,肯定了長城的積極效應。
d.對于長城成為民族共識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釋應該審慎。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據第9題的分析可知,a、b、d三項都只概括了某一方面內容,失之偏頗,故有誤。
[答案]c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2題
語言文字本來只是一種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學習以及交流各科知識也少不了它。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為什么很多教語文的人和學語文的人會認識不清呢?是因為有傳統的看法作梗。“學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舊式教育所沒有的,唯有國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閱讀和寫作兩項,正是舊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為國文教學只需繼承從前的傳統好了,無須乎另起爐灶。這種認識極不正確,從此出發,就一切都錯。舊式教育是守著古典主義的:讀古人的書籍,意在把書中內容裝進頭腦里去,不問它對于現實生活適合不適合,有用處沒有用處;學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調模仿到家,不問它對于抒發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沒有效果。舊式教育又是守著利祿主義的:讀書作文的目標在取得功名,起碼要能得‘食廩’,飛黃騰達起來做官做府,當然更好;至于發展個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個人終身受用不盡,同時使社會間接蒙受有利的影響,這一套,舊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過去的第二點錯誤認識是把語文課看成是傳授一門知識的課,因而要以講為主。在讀文言文的時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講,到了讀白話文課本,就“從逐句講解發展到講主題思想,講時代背景,講段落大意,講詞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來年了。可是也可以說有一點沒有變,就是離不了教師的‘講’,而且要求講‘深’,講‘透’,那才好。”“我想,這里頭或許有個前提在,就是認為一講一聽之間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東西那么便當,我交給你了,你收到了,東西就在你手里了。語文教學乃至其他功課的教學,果真是這么一回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