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三語文現代文閱讀復習
如果只要求劃出第一層次,那就找關系最疏松的地方,比如“案例”中的第3題;如果要分出好幾處,則看看哪幾處較為疏松,比如“案例”中的另外三題。
在找疏松的地方的同時,輔以考慮哪些地方是關系親密不能“下手”的,如果已經設置好了選擇項讓你去選,則一旦看到有些選項將關系親密的地方分開了,就首先排除這樣的選項。
這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方法,既適合于段內的層次劃分,也適合于整篇或者句內的層次劃分。
下面讓我們簡單了解一下整篇、整段或幾段之間的一般性的結構特點。這些特點雖然不能成為直接的解題方法,但卻有助于我們開闊視野、激活思維。
(一)就整篇而言
1.議論文
最典型的是三段論式結構:引論;本論;結論。通俗的說法叫做: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換一種說法則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以《改造我們的學習》為例,第一部分是引論,提出問題(即提出論點):“我主張將我們全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改造一下。”這一部分是要表明“我”的論點是什么。第二部分是本論,分析問題,即“我”的論點為什么是這樣的(“其理由如次……”)。這部分講了我們黨取得的成績,但更指出了我們黨存在的問題,并將主觀主義和馬列主義兩種學風進行對比,說明“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部分是結論,指明“我們”應該怎么做:“根據上述意見,我有下列提議……”
有些演講稿不一定是三段論式的。比如《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全文的思路可以分為三大塊:回顧過去;面對現在;寄望未來。
2.記敘文
以時間推移、空間轉換為全文結構的最多,比如《荷塘月色》,全文的思路是:走出家門;來到荷塘欣賞月色;返回家門。這里面既有時間上的推移,也有空間上的轉換。有的記敘文則以其中的一種為主。
3.說明文
“總分總”形式的居多:首先來一段總體說明,中間幾段具體說明,結尾一段來個總結。
(二)就整段而言
一般來說,一段文章的結構由“總—分—總”三部分構成:開頭的“總”是起始句;中間的“分”是展開句——圍繞起始句展開闡述(闡述時或點式的并列,或線性的遞進);結尾的“總”叫終結句,呼應開頭,總結中間,且往往繼續深化。這三部分的比例,開頭與結尾多為一句,中間的展開部分則有好幾句。
(三)就段與段之間而言
這主要是指一篇文章中主體段落之間的關系。總的來說有三種:縱式;橫式;邏輯式。縱式主要指段落之間以時間為順序,橫式主要指段落之間以空間為順序,邏輯式主要指段落之間以主次、因果等各種邏輯關系排列順序。
二、關于尚未考過的新題型
本知識點全國卷十幾年來只考了三次(91年、93年、95年),之后一直沒有再直接出題。至于會不會在時隔XX年之后再考一次,不敢肯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再考這個能力點,形式上可能會再作翻新——你看上面所列的全國卷中的三個題目,所考內容差不多(都考段內層次劃分),但考試形式上絕不重復。
目前還有一種題型尚未考到——要求將打亂順序的語句重新編排。這種題型可以考文章的語序,也可以考現代詩歌的語序。
如果再擴大范圍,就“把握文章思路”而言,那么一段話中有個離群的句子,或一段話后可以接上什么句子,都可以作為這個能力點的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