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三語文現代文閱讀復習
[解析]此題考查文段作者觀點態度的概括。要讀懂文段,把握文旨,應抓住文段中關鍵詞句,如此段中的“獨得之樂”一詞是該段的文眼。它強調了作者雨中登泰山的獨特樂趣,體會到了人生真諦。雖有缺憾,但作者用“不過”一詞,引出下文的主要內容。依此二點,排除a,斷定了c,轉折關系的句子主要意思在“但是”之后;而b句則偏離“獨得之樂”的主旨;d句則只概括了“黑龍潭”,作者說的是留戀泰山,留戀雨中登山。
[答案]c
4.閱讀下文,完成后面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們將經驗的目標定位于“無國家培養有用的人”,即要培養“有用”的人。而近年來關于“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也基本沒有跳出這一教育理念:由于以應試為核心的教育模式,難以有效地貫徹這一教育理念,故而應以能夠更有效地貫徹這一教育理念的“素質教育”取代之。于是,所謂“素質教育”也就仍然停留于“技”的層面,并未正視我國教育中人格教育缺席這一根本問題。又拿什么去要求中小學學生不去拼命地做“有用”語數外習題,而去追求“無用”的自我完善和“素質”的提高呢?更為可怕的是這種教育理念之深入已經遠遠超出官方教育體系,成為整個社會在教育問題上一致的價值取向,甚至于父母今天給孩子買了鋼琴,明天就巴望他成為音樂家;而送孩子去打乒乓球,無一例外的是想當“世界冠軍”。
“素質教育”以培養“有用”的人才為理念,作者認為這“有用”被人為地加上了功利色彩,下列行為中哪一項不能說明作者的這一觀點?
a.父母為孩子買鋼琴帶孩子學鋼琴,巴望他成為音樂家。
b.課內外學生拼命做語數外習題。
c.培養孩子打乒乓球將來成為世界冠軍。
d.學校開設中外詩歌鑒賞課程,培養詩人。
[解析]a項“買鋼琴”與“培養”對應,“巴望他成為音樂家”與“‘有用’的人才對應”;b項“學生拼命做語數外習題”不能與“培養”對應,前者是個體的主動行為,與家長或學校無關,“做語數外習題”屬于應該試教育,自然與“有用”的人才無關,所以該項不能說明“培養‘有用’的人才”這一理念;c項“成為世界冠軍”與“‘有用’的人才”對應;d項“開設中外詩歌鑒賞課程”與“培養”對應,“詩人”與“‘有用’的人才”對應。因此四個選項中只有b項不能說明題干中的作者觀點。
[答案]b
5.下面是XX年4月22日日本《每日新聞》上刊載的一段文字,請概括它的核心內容,不超過20個字。
千頁學藝高校的高橋邦夫校長指出:“不采取任何教育措施讓孩子自由在網上瀏覽就如同讓沒考駕照的人在高速公路上急駛一樣危險。”隨著電腦的普及,學生上網漸漸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從網上得到的并不完全是對學生有利的信息。毒品、暴力、色情等對青少年身心發展有害的東西也非常多。如果孩子不懂網上的規則,還有可能在無意中使自己的行為成為違法行為,常見的如把cd上歌曲復制后在網上播放、制造或發送帶有病毒的電子郵件等。但是因此就禁止孩子上網,勢必會造成孩子跟不上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因此,高橋校長的意見是在進行網絡規則、網絡道德教育的基礎上,要注意培養孩子分辨哪些是有益信息,哪些是有害信息的判斷能力。這是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也是自我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