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三語文現代文閱讀復習
文中《古文辭類纂》,作者雖然沒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為他對這部書的看法是(不超過48個字)
[解題思路]文章第一段就有“到現在還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雖在它的材料的豐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門別類……”一句,這就提示我們,作者對《古文辭類纂》的看法表現在材料和分類兩方面。
[參考答案]雖然它的材料豐富,但它的思想是嚴守教條的;雖然它能分門別類,但它的分類不夠合理簡明。
[評點與探究]文章在論述“散文的心”時,說“就不能離反這三條教條”“更加要嚴守著這些古圣昔賢的明訓了”,由此看出他在思想上的嚴守教條;文章第二段的開頭又說:“從文章的本體來看,當然是以后人分類方法為合理而簡明”,言外之意自然是《古文辭類纂》的分類不夠合理、簡明。既肯定,又否定。答案應該從“材料”和“分類”兩個方面來組織,要防止漏點。
知識歸納與思維拓展使用指導
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是在“案例探究”的基礎上圍繞本專題涉及到的知識進行的系統總結與拓展。側重于解題思路和方法的總結與歸納。教師使用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掌握不同類型考題的不同特點和解題方法,并能根據自己的情況加以歸納。
二、知識歸納與思維拓展
文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觀的反映,對作品的閱讀和分析,自然離不開對作者思想觀點和作者對生活、對人生、對作品中人、事、物態度的分析。作者在文章中的觀點和態度,有時比較直接、明顯、集中;有時則比較分散,需要對有關內容進行綜合分析;而有時則隱含于作品的形象或字里行間,還需仔細分析和抽象概括。
文體的不同,作者觀點態度的表露方式也不同:記敘文中的觀點態度常用抒情句、議論句來表達,也有的蘊含在所描寫的人物性格及事件所反映的精神上,有的也蘊含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議論文通過論點或分論點來表達,有的語段的中心句也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和態度;說明文常通過說明對象的特征來表達,對事物特征的理解有時也蘊含著作者的認識。
閱讀文章,只有把握住作者的觀點和態度,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所以高考試題注意考查這方面的內容。要正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度,可以從下六個方面考慮。
1.結合文體特點,抓住關鍵部位和重要語句。文體不同結構特點不同,表現手法不同,表現作者觀點態度的方式不同,位置也不同。如議論文一般在開頭或結尾,表現得相對鮮明集中;記敘文、抒情文一般在敘事狀物中(或之后),表現得相對曲折含蓄;說明文往往在比較說明或簡短的點評中,表現得或明或暗。
2.注意標志性詞語。對于分析文中作者觀點態度而言,那些表示人物思想感情的詞,如“認為”“以為”“感到”之類的詞,是帶有標志的詞,它往往直接領起表明作者觀點態度的句子,抓住它往往就直接抓住了作者在文中的思想動態。
3.注意體會幽默語言與諷刺反語等。這類語句一般是比較含蓄、曲折地表達作者的觀點和態度,考生必須仔細體會才能悟出來。
4.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識也很重要。有時能對閱讀材料給以提示,一般通過題目、注釋、題干等來體現。
5.注意命題遵循的原則。高考命題人在命題時大體會遵循以下幾條原則:(1)整體性原則,即聯系全文的原則。(2)闡釋性原則,作者在表述其立場、觀點和態度時常常是間接、含蓄甚至晦澀的。(3)客觀性原則,即實事求是的原則,對作者的觀點態度不能斷章取義,也不能“貶低”或“拔高”。(4)文體性原則,說明文的觀點態度,主要指的是文中所表達的科學認識或科學判斷,一般以概念、判斷的形式出現,分析概括時必須遵循科學性、準確性原則,要特別注意因果關系的分析;議論文的觀點態度,主要指的是作者的主觀見解及傾向,分析概括時必須遵循觀點與材料統一的原則,辨證思考的原則;記敘文通常以具體、生動、形象的語言或含蓄、凝練、富有哲理的語言來表達作者的觀點態度。(5)背景性原則,作者的觀點態度與社會時代背景、作者經歷、性格氣質、知識背景、思想背景及創作背景等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