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三語文現代文閱讀復習
日 巴金
為著追求光和熱,將身子撲向燈火,終于死在燈下,或者浸在油中,飛娥是值得贊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間它得到了光明,也得到了熱。
我懷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趕日影,渴死在山谷。
為著追求光和熱,人才愿舍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嗎?
倘使有一雙翅膀,我甘愿做人間的飛娥。我要飛向火熱的日球,讓我在眼前一陣光、身上一陣熱的當兒,失去知覺,而化作一陣煙,一撮灰。
①這篇文章的思路是
②這篇文章的主要寫作意圖是:
[點撥]寫作意圖就是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意思。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其次要梳理文章的思路:前兩節贊美飛蛾、夸父追求光熱的行為,中間兩節揭示追求光熱的意義,文末表達自己的愿望;最后要了解作者的感情傾向,從“飛娥是值得贊美的”、“倘使有一雙翅膀,我甘愿做人間的飛娥”中可以看出,作者對飛娥是持贊美的態度的;再次要知道作者追求的是什么,“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嗎?”一句,點明了作者追求的是“光和熱”。這樣,就可以歸納出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借飛娥抒發追求光明和甘愿為光明犧牲生命的強烈感情。
3.對下面一段話的中心意思歸納正確的一項是
中國古代,清雅幽遠的古琴是士必須掌握的六藝之一,喧鬧的火爆的吹打樂則是民間社火中缺少不了的。追究這兩類音樂的產生,會發現期間有許多偶然性。但人們又會看到:古琴與中國的士那樣的協調,吹打樂又是那樣為社火增添光彩,若把二者交換個位置無疑是十分可笑的。這樣的對比到處可見,我們不能設想在封建桎梏下的中國舞臺上產生女演員雙腿裸露的芭蕾形式,而這種舞蹈藝術產生于文藝復興后的歐洲卻又那樣自然。
a.不同的社會,必然產生不同的文化藝術。
b.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階層,喜愛的文化藝術自然不同。
c.研究人類的文化,可以發現其中有許多偶然性。
d.從歷史事實上,可以看到文化藝術的產生有其必然性。
[點撥]概括一段文字的中心內容,也可以先歸納每個句子的句意,然后歸納內容要點。這段文字第①句述說中國古代古琴和吹打樂與社火的關系。第②句說明古琴和吹打樂產生的偶然性。第③句用“但”字一轉說明古琴與士、吹打樂與社火的協調性,古琴與吹打樂不能互換位置。第④句一反一正說明文化藝術產生有其“自然”的一面。d項高度概括了全段四句的意思,a項所說的意思在原文中沒有顯現;b、c兩項均從不同的角度以次要內容充當主要內容。
案例探究使用指導
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圍繞知識重點,從“客觀選擇”到“主觀表述”的不同類型設置了三個案例,并承接前一個欄目引出的問題進行探討,解答部分主要是分析不同類型試題的具體解題思路,使用時教師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討論之上。
二、案例探究
[案例1] XX年春季高考卷第21題(引文見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