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三語文現代文閱讀復習
我的文化意識的萌動,好像是在南昌路兩排高高的書架下。那是幢臨街的小樓,底層的客廳,大約6平方米不到,高卻達3米。外公是讀了一輩子書的文人,……
12.文中“人生是一次”到“他的心底”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解析]這兩句話是比喻句,以“遠航”喻人生,并且以“起錨時的林林總總”比喻人生之初所見的“林林總總”,再結合下文進一步理解比喻的意義,也就理解了這兩句話。
[答案]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個人最初獲得的印象獎深藏心中。
13.“當他在漫無邊際”到“肌骨”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解析]這兩句話仍然是把人生比作是“遠航”。要聯系前面兩句比喻句,病聯系全文來理解其含義。遠航起錨時留下的“林林總總”的深刻印象,對他海上航行的影響;人生之初對“書架”的深刻印象,對“我”人士道路上的影響,便得到比喻句的答案。
[答案]人生之初獲得的印象能使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獲得安慰和力量。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我呆呆地點點頭,看著晨曦中爸爸遠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個個屐齒印……
終于,我接到了那張我只能在地圖上才能看到我夢想的地方來的“錄取通知書”。走的前夜,鄉親們來送我,屋檐下擺放著一排木屐。我在送鄉親們回家時,望著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畫下了一個木屐永遠走不出的圓。”回過頭來,卻發現爸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門角擺放的沒有繼承人的鐵犁和木屐上。(節選自魯田的散文《木屐》)
14.如何了解文中“斗笠畫下了一個木屐永遠走不出的圓”這句話的含義?
[解析]此句有象征意味,“木屐”指父輩們的生活方式,“斗笠”指父輩們的思想觀念,“圓”意味著束縛,至此答案就不難概括了。
[答案]父輩們落后的思想觀念束縛著他們的生活方式。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我常想,在我們這開化民族的復雜生活中,要舉出一件東西來可以代表我們文化的精神的,除了“門”以外,還想得出什么呢?讀者不必深想。不是別的,就是我們人人每天都要經過的門——房門、家門、校門、城門以及其他種種一重一重的門。不但我們奔波勞碌的人脫離不了門,就是輕易不出家門的人,他們在日常思想中,也難免不知不覺的和門發生了關系。人類的歷史盡可以說是門戶的歷史。我們生活中的門,當然不限于我們抬頭就看得見的這扇物質的門。我們文字中、思想中、習慣中都無時沒有一種門的存在。(節選自葉公超的散文《門》)
15.“人類的歷史盡可以說是門戶的歷史”一句話如何理解?
[解析]理解的關鍵在于把握“門”的兩重含義。“門”在人類歷史文化中具有象征意義,日常生活中,人們要經常和門發生關系,這是生活中物質的門;“我們文字中、思想中、習慣中都無時沒有一種門的存在”這里說的是精神生活中的門。
[答案]人類有了歷史就有了物質和精神生活,所以人類的歷史就是門戶的歷史。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西洋樓”廢墟前的沉思
這一帶廢墟是圓明園中長春園的一部分。從東到西,有圓形的臺、長方形的觀,已看不出形狀的堂和小門及方形的亭基。原來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稱西洋樓。在莽蒼蒼的原野上,這一組建設遺跡宛如一列正在覆沒的船只,而那叢生的荒草,便是海藻,雜陳的亂石,便是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30多年前,初來這里,曾想,下一次來時,它該下沉了罷?它該讓出地方,好建設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來,它還是停泊在原野上。遠瀛觀的斷石柱,在灰藍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著,顯得四周那樣空空蕩蕩,那樣無依無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門,依然卷著波濤。觀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陳列著兵器甲胄,那雕樓還是那樣清晰,那樣有力。但石波不興,雕兵永駐,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只管悠閑地、若無其事地停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