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三語文現代文閱讀復習
在閱讀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類句子。
1.復雜句。結構比較復雜的語句,只有先理清脈絡,才能理解文意。如《〈吶喊〉自序》中有一句:“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于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于是我終于答應他也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這句話句子長,關聯詞語多,結構不可謂不復雜。要理解其含義,不能不分析其結構。這是個復句,第一層在“于是”前,屬因果關系。從而表明,這個結構復雜的語句的中心語意是講“我”寫起文章來的原因。
2.中心句。文章中的語句不是按同等價值排列的,而是既有關鍵的中心句,又有作為附加成分的語句。議論文中標示論點的語句,散文中的“文眼”句,表明作者寫作意圖的語句,都可看作文章的中心句,對它們都要認真研讀。如《威尼斯》的首句“威尼斯是一個別致的地方”,是全文的文眼,點明了文章的中心。“別致”二字準確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點,下文所寫內容都是具體演繹“別致”二字的。
3.警句。警句文字洗練,寓意深刻,具有發人深省、催人奮進的作用。如《包身工》最后一段話:“黑夜,靜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國人當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這段話以議論為主,兼有濃烈的抒情,表現了作者對黑暗殘暴的包身工制度的憤怒斥責和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幫兇的嚴正警告,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終將過去、黎明定會到來的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4.含蓄句。這類語句的意思含而不露,話中有話,有潛臺詞,需要讀者根據上下文仔細揣摩才能體會到。如《為了忘卻的記念》,在敘述作者得知烈士們被害的消息時,文中只用了“原來如此!……”這樣短短的一行字來表達作者憤怒的感情:反動派竟會如此卑劣兇殘,柔石等革命青年竟會遭到如此殘酷的殺害,政府竟會如此對待無辜青年!這句話中的感嘆號表明了作者的震驚和憤怒,省略號則包含了許多難以盡述的憤怒、仇恨和對死者的思念、痛悼之情。
5.象征句。這是既有現實意義、又有象征意義的語句,閱讀中要結合時代背景、寫作目的等來分析。如《燈》的最后一段:“在這人間,燈光是不會滅的——我想著,想著,不覺對著山那邊微笑了。”這句話寓含象征意義,充分表現了作者對抗戰勝利充滿信心的樂觀主義精神。
6.用典句。對這類語句,首先要了解典故的內容,然后再分析作者運用典故的作用。如《為了忘卻的記念》第五部分第二段:“要寫下去,在中國的現在,還是沒有寫處的。年青時讀向子期《思舊賦》,很怪他為什么只有寥寥的幾行,剛開頭卻又煞了尾。然而,現在我懂得了。”向子期寫《思舊賦》紀念亡友,由于迫于司馬昭政權的高壓政策,寫得短而隱晦。魯迅運用這一典故,將自己當時的處境和心情與向子期相比,是在揭露蔣介石的反動統治與司馬昭一樣:政治黑暗腐朽,人民沒有言論自由。
當然,重要語句遠不止上述幾類。如從文體的角度著眼,記敘文、散文中的抒情議論性的語句,說明文中表明說明對象本質特征的語句,議論文中論述精辟的語句,文學作品中最能反映生活、刻畫人物形象的語句,往往都是重要語句。總之,抓好這些重要的語句,就不難理解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