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三語文現代文閱讀復習
理解詞語的的高要求是揣摩詞語的表達效果。一般可從形象性作用、表達情感作用、精確性作用和結構性作用等角度,結合語境進行分析、概括。
知識歸納與思維拓展使用指導
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是在“案例探究”的基礎上圍繞本專題涉及到的知識進行的系統總結與拓展。一是梳理出知識網絡,二是從知識網絡的介紹中系統總結解題的原則、思路和方法。教師使用時要注意指導學生掌握不同類型考題的不同特點、不同的思考和解題方法,而且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總結歸納。
二、知識歸納與思維拓展
本考點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意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研究歷年的高考試題,高考所考的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主要有這樣幾種類型:①多義詞在文中的含義;②文中學術概念的含義;③詞語的指代內容;④詞語在文中的情景義(或稱詞語的臨時義);⑤詞語在文中的表達作用。在最近幾年的高考中,②③④種類型出現最多,尤應重視。
1、文中多義詞和學術概念含義的判定
一個詞語在語言中不是孤立出現的,總是要跟其他詞語組合成句才能表達某種意思;反過來看,上下文中總是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包含著這個詞語的含義,或者制約著這個詞語的含義。所以解題時一定要有語境意識,把握上下文的意思,根據這意思去體會、推斷、確定詞語的含義。這是解答所有“文中詞語”題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多義詞的在文中的含義,用此法就不難。
學術概念,在科技文中出現頻率很高的詞語,是閱讀這類文章必須理解的,否則就不能讀懂。但正因如此,科技文對文章中的核心概念一定會作解釋。解題的關鍵是要明白,概念的含義就是概念的定義,而定義就必須揭示出本質屬性。明確這一點,仔細研讀原文,對照選擇肢(考題一般以選擇題形式出現),仔細辨別,就容易正確選擇。
2.詞語指代內容的概括
使用詞語指代(包括指示代詞的指代和非指示代詞的指代)的目的是為了行文的簡潔。它在文中使用很多,而且運用靈活,它可以指代一個詞、短語、句子,甚至整個段落。如果對詞語的指代內容沒有搞清楚,就會影響對文意的理解。特別要注意,非指示代詞的指代,考題是以“理解含義”的提法出現的,如[案例2]。概括詞語指代內容,應注意以下幾點:
⑴詞語指代的內容,一般在詞語的前面,但也有少數的在詞語的后面。如:
我極其盼望,并且感到有這樣的需要,將來能把我所根據的一切事實和參考文獻,詳盡地刊印出來。(“這樣”指代的內容是劃線句)
⑵非指示代詞內容的判定,既測試理解詞語的能力,更測試理解語句或段落內容的能力和概括能力。首先要理解詞語的含義,然后從理解內容入手,理清語脈,才能準確地找出指代內容。如: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不忍耳聞。(首先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然后在課文上下文里尋找,再進行概括。“慘象”指“三•一八” 執政府虐殺群眾的慘案。)
⑶找出所指內容后,有時不能完全照搬原文(有的甚至根本無原文可搬),要加以概括,不多也不少。如:
過去的兩點錯誤認識是把語文課看成一門傳授知識的課,因而要以講為主。在讀文言文的時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講,到了讀白話文的課本,就“從逐句講解發展到講主題思想,講時代背景,講段落大意,講詞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來年了。可是也可以說有一點沒變,就是離不開老師的‘講’而且要求講‘深’講‘透’,那才好”。“我想這里頭或許有一個前提在,認為一講一聽之間的事完成了,像交付一件東西一樣便當,我交給你了,你收到了,東西就在你手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