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問題磁場使用指導
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選取一些學生相對感興趣的題材,根據考點所涉及的知識設置題目,意在讓學生對本考點知識有較多了解,同時暴露出自己在這一知識點上的薄弱環節。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先自行探索,對提高后面部分的復習有一定好處,教師在這些問題的點撥中要初步引出相關知識。
二、問題磁場
1、閱讀下面一首詩,分析結尾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并加以評價。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點撥】唐開元十四年,詩人懷著“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之情,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游途中所作。“辭親遠游”,乘船離開四川,遠離故土,心中難免依依不舍,而這種對家鄉的留戀之情一時又無處宣泄,結果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說自己對家鄉的思念,卻說從家鄉來的江水一路上對自己殷勤呵護,萬里護送,這說看似無情卻有情的寫法使得全詩在結尾處顯得分外凝重含蓄。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寫江水送自己,實際上是抒發自己思念故鄉之情。
2、閱讀下面的唐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入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點撥】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這一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則推己及人,指人人都在望月的情景。詩人悵然于家人的離散,出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但是詩人卻用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茫茫的秋思會落到誰的一邊,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全詩抒發了詩人悠然不盡、別離思聚的感情。
3、《齊王晉文之事》和《寡人之于國也》都談到“仁政”思想。到圖書館或網上搜集有關資料,然后和同學交流,說說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點撥】要答好這道題目,要對兩篇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如何闡述觀點要把握準確,結合平時所掌握的孟子思想觀點,談出自己的理解。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钡玫桨傩論碜o的人才能成為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人可以成為諸侯,得到諸侯歡心的人可以成為大夫,可見“民為貴”的道理。孟子在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認為社會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樂業,這種民本思想在當時也是有積極意義的。在孟子看來,只有“與民同樂”,才可以“王天下”,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孟子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反對不義的戰爭。
4、蒲松齡的文言小說《促織》,作者給故事安排一個喜劇的結局,并加了“異史氏曰”。學了這些文字以后,同學們議論紛紛,有同學把異史氏的一段評論說為“以因果報應來規勸人,無異是愚民,無異是助紂為虐”。你認為應該怎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