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3.讀了這段話,你認為子列子不受陽子之粟的原因是什么?
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客有言于鄭子陽者曰:“子列子御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乃為不好士乎?”子陽令官遺之粟十秉,子列子出見使者,再拜而辭。使者之,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聞為有道者,妻子皆佚樂。今妻皆有饑色矣,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又辭,豈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謂之曰:“君非自知我者也,以人之言而知我,以人之言以遺我粟也,其罪我也,又將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且受人之養,不死其難,不義也;死其難,是死無道之人,豈義哉!”其后,民果作難,殺子陽。子列子之見微除不義遠矣。且子列子內有饑寒之憂,猶不苛取,見得思義,見利思害,況其在富貴乎?故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可謂能守節矣。
a.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自甘淡泊,不愿無功受祿,因此不受子陽之粟。
b.子列子預見民將作難而殺子陽,為避免禍及全家,因此不受子陽之粟。
c.子列子認為子陽是無道之人,死其難必將犧牲自己,因此不受子陽之粟。
d.子列子自守節操,不愿茍取,見得思義,見利思害,因此不受子陽之粟。
【點撥】要在文章的全面信息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有時要善于抓關鍵句。關于不受陽子之粟的原因,列子自己已經作出了解釋:“君非自知我者也,以人之言而知我,以人之言以遺我粟也,其罪我也,又將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分析這句話,就可知a、b、c三項都不合乎此句所說的“不受”的原因。因此d項為正確答案。
案例探究使用指導
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圍繞專題重點設置了三個案例,對前一欄目引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因為人事理三者基本上是不可分割的。要準確的理解事件的意義和性質就要從人物的動機和事件本身的來龍去脈上去把握。要努力引導學生懂得:閱讀不僅僅在于知道這個人做了什么說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習慣不斷的去追問他為什么這樣做,為什么說這些話。這一事件發生的前提和產生的影響是什么。只有這樣才可能準確把握信息的意義。篩選起來游刃有余。教師對解題的思路和方法要分析清楚。必要時可以多讓學生去歸納、探索,效果會更加明顯。
二、案例探究
【案例1】XX年秋季高考全國卷第13題(引文見附錄)
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組是
a.又令三市店肆皆設帷帳,盛酒食
此人受賂,誠合重誅
b.凡所陳奏,……矩輒以聞
陛下……恐非導德齊禮之義
c.每遇人盡禮,……皆得其歡心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
d.矩無所諫諍,但悅媚取容而已
每事如此,天下何憂不治。
【解題思路】a項中第二句只是裴矩強調該罪犯的罪行,c項中第一句是裴矩為人乖張之道,d項是太宗對裴矩敢于諷諫行為的稱贊。都不符合題意。
【正確答案】b
【評點與探究】本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難度適宜,設題形式新穎,每項包括2條,共8條信息,擴大了信息的容量,值得肯定。此題依舊印證了這樣的觀念:信息的篩選必須建立在對句子的理解上。句子的理解則應擺到上下文中,從人物的動機,事件的來龍去脈去把握。比如c項“每遇人盡禮,……皆得其歡心”,在上文中有“矩見天下將亂,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可見裴矩的動機主要是為了在朝代更迭的亂世中,讓自己全身遠禍,反映的是他為人的乖張,和“佞于隋”搭不上邊。再比如a項“此人受賂,誠合重誅”,此句聯系后文,從裴矩講話的完整內容來看,確實表明了他的認為陷人以罪,不合禮義的觀點,并使太宗收回成命,是“忠于唐”的表現。但就這句話本身的動機來看,無非是強調該罪犯的罪行,作為接下來諷諫的一個鋪墊。看來,如何準確的理解句子的含義是正確篩選的一個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