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3、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楚王面有憂色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曰:“君退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議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
[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
【點撥】此題實際上是考查了實詞的異讀及古今異義。“王”在此處作動詞,第四聲,釋為“稱王”。楚王面有憂色的根本原因是擔心自己不能稱王稱霸,成就霸業,直接原因是他與群臣議政,而群臣由于害怕不敢多言,沒人能比得上他。此處是考查了“逮”,在現代漢語中“逮”是“捉住、逮捕”之意,在古文中卻有“比得上”的意思。
4、將下面文言文中加點的實詞譯成現代漢語。
有子問于曾子①曰:“問喪于夫子乎②?”曰:“聞之矣。‘喪欲①速貧,死于②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聞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與子游聞之。”有子曰:“然。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
[注]①有子,名若;曾子,名參;二人與子游都是孔子的弟子。②喪,這里指喪失祿位;夫子,即孔子。
①速:____ ②速:_____ 有為:_______
【點撥】此題考查了一詞多義現象及實詞在特殊語境中的意譯。“①速”應理解為“招致”,“②速”應理解為“快速、迅速”。“有為”在文中意思比較特別,不能簡單地譯成“有作為”,從文中看來,夫子是說過“喪欲速貧,死于速朽”之言,而此話又是不合乎君子之道的,所以只能理解為是孔子在特殊的環境中“有所指”而說的話。
案例探究使用指導
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圍繞重點設置了三個案例,承接前一個欄目引出的問題進行探討,解答部分著重從對易失分處的分析引出規范解題的思路和方法。使用時應重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討論,加深理解,開拓思路,歸納方法,培養能力,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情況補充案例。
二、案例探究
【案例1】XX年全國高考卷第11題(引文見附錄)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諷帝大征四方奇技 諷:勸告 b.咸私哂其矯飾焉 哂:譏笑
c.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 遇:優待 d.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 務:致力
【解題思路】解釋實詞在文中的意思,一定要聯系語境,結合平時課本中所學過的常見意思,逐項排除,最后作出合理的推斷。a項中的“諷”為“委婉地勸告”。b項中“哂”可能是學生相對陌生的了,它在古文中最常見的意思就是“譏笑、嘲笑”,在此句子中解釋得通。c項中的“遇”出現概率較高,本句很好翻譯,后半句“遇人盡禮”是“以周全的禮節對待別人”之意,顯然應解釋為“對待”。d項這句是說到了唐太宗剛剛即位的時候,他(采取措施)堅決制止作奸犯科的官吏。“務”此處很明顯作“致力”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