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d.①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而身為宋國笑。
【解析】a項上句為省略句,下句是定語后置句;b項兩句都是判斷句;c項上句為賓語前置句,下句為被動句;d項上句為名詞作狀語,下句為被動句。
【答案】b
7.從句式的角度看,對文后兩組句子中加點的部分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胡質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厲操清白。質之為荊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童仆,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停廄中十余日,告歸。臨辭質賜絹一匹,為道路糧。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審于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威受之,辭歸。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食畢,復隨旅進道,往還如是。質帳下都督,素不相識,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余里要之,因與為伴,每事佐助經營之,又少進飲食,行數百里。威疑之,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質。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
①大人清白,不審于何得此絹。 ②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
③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 ④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解題思路】a項中①“大人清白”與②“名譽著聞”,從句式上看均為一般性的形容詞謂語句,“清白”“著聞”分別充任“大人”“名譽”的謂語,二者沒有不同,都是主謂式結構。這類句式雖然沒有寫入《考試說明》,但在古今漢語中卻是完全相同的,不應成為考試中的困難。句③與句④則有不同。句③中加點的“其都督”是以判斷句的身份充任“知”這一動詞的賓語的,而且這個判斷句與現代漢語不同,沒有使用“是”字一類的判斷詞,是主謂式結構。句④中的“其都督”是指胡質帳下的都督,是偏正式結構,“其”指稱“胡質”。這兩句從意思上看并不難區分。
【答案】a
8.下列加點的詞語,不屬于詞類活用的是( )
徐九思,貴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縣。始視事,恂恂若不能。俄有吏袖空牒竊印者,九思摘其奸,論如法。郡吏為叩頭請,不許,于是人人惴恐。朝遷數遣中貴③醮神三茅山,縣民苦供應。九思搜故牒,有鹽引④金久貯于府者,請以給賞,民無所擾。歲侵,谷涌貴。巡撫發倉谷數百石,使平價糶而償直于官。九思曰:“彼糴者,皆豪也。貧民雖平價不能糴。”乃以時價糶其半,還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餓者。谷多,則使稱力分負以去,其山谷遠者,則就旁富人谷,而官為償之,全活甚眾。積九載,遷工部主事,歷郎中,治張秋河道。
a.俄有吏袖空牒竊印者 b而以余谷煮粥食餓者
c其山谷遠者,則就旁富人谷 d而官為償之,全活甚眾
【解析】a項中的“袖”由名詞活用為動詞,意思是“袖中藏著”;b項中的“食si”是動詞的使動用法,“給……吃”的意思;d項中的“全活”也是使動用法,相當于“使……(得到)保全”(在高中教材《病梅館記》中有“必復之全之”的句子),“使……活”(在高中教材《鴻門宴》中有“臣活之”這個句子),只有c項中的“就”是“靠近”的意思,沒有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