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四)文言辭格翻譯方法。
文言辭格非常豐富,使用頻率也很高,如何翻譯各種辭格是學習文言文注意的問題。
比喻的翻譯。
1、明喻,仍譯為明喻。古文中的明喻一般與現代漢語的使用習慣相同,所以直譯就行了。如:(1)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馮婉真》)(2)火烈風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戰》)(3)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信陵君竊符救趙》)
以上三例中的加點部分都用明喻,可分別譯為“像猿猴一樣剽悍敏捷”,“船像箭一樣往前沖”,“如同那肉給俄虎吃”。
2、暗喻,用了比喻詞的,仍譯為暗喻。如:(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可譯為“現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肉”。不用比喻詞的,譯為明喻。如:(2)古來萬事東流水。(《夢游天姥吟留別》)(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鴻門宴》)(4)寨中人又鷙伏焉。(《馮婉真》)
加點的部分分別譯為“萬事都像東去的流水一樣”,“有像虎狼一樣兇狠的心腸”,“像鴨子一樣趴在那里”。
3、借喻,譯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把喻體還原成本體。如:(1)遍地腥云,滿街浪犬。(《與妻書》)(2)北筑長城而守藩籬。(《過秦論》)(3)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歸園田居》)。加點的部分應還原成它們的本體,“白色恐怖”,“兇惡的敵人”,“邊境”,“污濁的官場”。
借代的翻譯。
古今漢語在借代的使用上差別很大,如果把借代直譯過來,會讓人感到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應意譯,譯為它所代替的人或物。如: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劌論戰》)
(2)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懷古》)
(3)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指南錄后序》)
(4)大閹亦逡巡畏義。(《鴻門宴》)
(5)沛公不勝杯杓。(《鴻門宴》)
上例中加點的詞若直譯或保留原詞,都很別扭,都應還原成它們所代替的人或事物。分別是“當官的”、“戰船”、“言辭”、“魏忠賢”、“酒”。
夸張的翻譯。
1、狀態、程度方面的夸張,仍譯為夸張,前面加上“像要”或“快要”。如:
(1)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廉頗藺相如列傳》)
(2)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鴻門宴》)
(3)發盡上指冠。(《荊軻刺秦王》)
(4)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促織》)
前三句是古人形容人發怒的習慣說法,例(1)的加點部分和例(3)可譯為“頭發像要頂起帽子”,例(2)譯為“頭發要豎起來,眼角快要裂開”。例(4)的加點部分譯為“快要出不來氣,說不出來話”。
2、數量方面的夸張,可把數量詞換成表示“多”“高”“大”的副詞、形容詞。如: